Pusheen Cat Round and Fat
Apr. 25, 2016
快訊! 2016年4月台北的“黑市書房”進行布雷克(Blake)特展,意外從書中發現一張“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的手稿。至於為何這張從未問世的真蹟會夾在台大圖書館的書頁中,學者專家也是一頭霧水。[注: 仿作“Little Lamb”]
Pusheen Cat round and fat,
Have some Pudding I did bake:
Pusheen Cat Round and Fat
Apr. 25, 2016
快訊! 2016年4月台北的“黑市書房”進行布雷克(Blake)特展,意外從書中發現一張“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的手稿。至於為何這張從未問世的真蹟會夾在台大圖書館的書頁中,學者專家也是一頭霧水。[注: 仿作“Little Lamb”]
Pusheen Cat round and fat,
Have some Pudding I did bake:
我討厭你但沒有歧視你
Oct. 2014?; Apr. 24, 2016
[警戒陌生男子的例子] 熟悉的鋼琴社課來的是一個陌生男子。年約三十,穿著稍微有些破爛,臉上坑坑疤疤的,有一帶紅點,他一個人坐在後方的椅子,盯著別人瞧。
有一次在社辦我又看到他了。他一直詢問大家要怎麼學鋼琴,又好像找同學聊了一些有的沒有的。他似乎在這棟二活大樓上班,而已經不是學生了,但想加入鋼琴社。
過一陣子,旁邊的學妹傳出大笑,打斷我的閱讀。原來是學妹與男同學講到那位陌生人,才發現陌生人敲了男同學,還約他去士林夜市,讓這位學弟心裡覺得毛毛的。不過因為鋼琴社沒有限制社員必須要台大的,他們也不能阻止陌生人的拜訪。
自由藝
Apr. 4, 2016
三月二十二日晚上,打開電視我看到“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策劃的布魯塞爾“恐怖攻擊”的相關報導,馬上傳訊息問比利時的同學是否平安。隔天早上“世界史二”的劉慧老師講的也剛好是早期哈里發(Caliph)的擴張,實在有點巧。
討論課中同學讀到 Ibn Battuta 的旅遊日記。屆時的伊斯蘭世界傾向社會主義,甚至奴隸打破了盤子都可以去申請一個新盤子。與基督教早期發展中的教會分裂比起來,伊斯蘭對於外教已經相當寬容,因為基督徒和猶太人都是經書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只是“有點小錯”而非異端。另一方面那個世界自然也不是完美,也有掠奪財寶(就像十字軍),也有鞭打奴隸(但希臘羅馬更甚),也有血淋淋的教派衝突(拜占庭教會爭論三位一體何嘗不是)。
也許是要藉由瞭解另一個文化我們才會破除偏見,澄清誤解。面對仇恨的根源,我們自然發現融合的希望,而去追根究柢我們為何不同,搞不好也會浮現我們的相同。不只史家要“辨而不華,質而不俚,不虛美,不隱惡”,尋常人也該如此。這時助教幽幽吐出了一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讀歷史。” ——在這背後,我想,他說不出口的是,“歷史系哪裡沒用!”
社會病了? 驚傳大學生潑王水未遂
Apr. 1, 2016
除了這個社會的思辨能力低落,我必須指出的是有些人更嚴重缺乏幽默感。所以我提醒大家那天日期是愚人節。
% % % % % % % % % % % %
薛丁格的貓
Mar. 25, 2016
自從我畫了一張薛丁格的貓當大頭貼之後,很多人問我到底什麼是“薛丁格的貓”,我都支吾其詞。原因無他,畢竟要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什麼是波函數,疊加態,觀測矩陣等等,實在不是易事。於是我想用一個比較輕鬆的對話方式,來和大家深入淺出地解釋究竟什麼是“薛丁格的貓”。但不曉得我這樣的呈現是否夠清晰明瞭呢? 只得麻煩大家細心讀完再告訴我了。
% % % % % % % % % % % %
“After a While You Learn”
verse version adapted by Zi-Yu Zheng, Mar. 23, 2016,
loosely from prose by Veronica A. Shoffstall
After a while you learn the subtlety
遲來的春天
Mar. 11, 2016
三月杜鵑花節,淫雨不霽的時刻,天空一陣翻雲覆雨之後,雲翳間才終於有了春光外洩。生態池裡的吳郭魚悠遊著,享受著魚水之歡。活大的燕子也吱吱喳喳地找鄰居聊天,和他們敦倫燕好。微風使醉月湖心不免春心蕩漾。在花街柳巷之間行人忙著與木棉花合照,或是撫弄湖畔的垂柳。火紅的杜鵑花則一如往常招蜂引蝶,牠們早已心癢難耐得在吸吮著含苞待放的瓊漿玉液。啊春天! 遲來的春天,終於踏出你的步伐了!
卡文迪西實驗
Mar. 9, 2016
超準! 這是一則心理測驗,請“依照直覺”快速選擇一個你心目中的答案。
你在進行卡文迪西重力實驗。把大鉛球移近扭秤,卻發現無法觀測到小鉛球振盪現象,為什麼?
讀書筆記——華夏邊緣
Feb. 24, 2016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開場白] “任何人到我這裡來,”路加福音裡的耶穌說,“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十四章26節)
我第一次讀到的,當然是清朝時候翻譯的和合本,他把“恨”改成“愛我勝過愛”。有差別嗎,我想? 愛永遠建立在恨之上: 當你愛到別無二心,一個人,一個族群,一個國家,代價必然是恨之入骨世上其他一切。這特別如此,在我們這個時代;此時人們愈發爭論著這是誰的神,是誰的油田,是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