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初體驗
May. 6. 2014

今天下午我滿心期待,踏進心理系南館,第一次作心理實驗。女助理叫我選擇哪些色塊符合螢幕上的字(i.e.選出哪些色塊屬於"紅")。

我認真地填答,注意不要受到潛在偏誤的影響。我是否因為色塊位置鄰近,誤以為它們顏色相近? 會不會等下出現的問卷才是實驗目的,而我忽略了助理躲進簾子,偷偷換了一件衣服? 螢幕有閃過非常快速的圖樣干擾我嗎?

終於過了20分鐘,實驗告一段落。我說已經一半了嗎? 她說這只是1/6。大家平均40分鐘就填完了。我只好跟他約下次時間再填完。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哲學筆記#10
涵蓋律模型
May 6, 2014

在座應該沒有人會覺得,科學不能解釋世界。然而如何解釋? 要透過科學說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Hempel and Oppenheim (1948) 首先提出科學說明的涵蓋定律(covering-law)模型。大致的出發點是,若現象被定律涵蓋了,它就被解釋了。

什麼叫涵蓋? 首先,它是一個論證。其次,他的前提要包含一個普遍定律。譬如說有人要解釋本生燈(Bunsen burner)燒了這塊鈉鹽,為什麼是黃色的呢? 因為這塊金屬鹽含鈉,而鈉的焰色是黃的。此外,這是一條自然定律。[子宇注曰: 大家可以自己去寫得形式化一點。]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三日紀事[王典獨唱會]
May 3, 2014

今天晚上我去聽王典老師的獨唱會。他是台大合唱團指導老師之一;囗囗囗學姊幫我買票,我在摩斯漢堡旁邊等她,也幫她買了吃的。前半場是“美麗的磨坊主人”;後半是滿多不同的選曲。

因為音樂的重複性比文學高,這兩個搭起來會有點衝突,我突然覺得為詩譜曲真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最早當然是一兩個字唱很久[Kyrie, Gloria等等];這個沒有搭配的問題。巴洛克和古典時代比較沒有獨立成篇的歌曲;如果是Aria的話,不同段落通常音樂就不同了,不會有同樣音樂適用不同詩詞的問題。到十九世紀,有人開始為格律一定的詩來譜曲。此時不同stanza的詩的格律略有變化,這一定會有點彆扭。舒伯特會用一個貫穿全曲的音形,有點配合情境(流水,狩獵,紡紗...)。後世的德布希似乎很注重詞的抑揚頓挫搭配;他的不同段落都會有變化。Barber的曲子既有重複段落加以變化的,也有把同樣的詞重複以再現的。如果是歌劇的話,就多用簡短動機塑造統一感,特別是華格納,然而這樣就比較沒有動人易記的旋律了。

“美麗的磨坊主人”十六首音樂非常的糾結,因為重複的F#音有種著迷病態的感覺,也配合敘述者對綠色著迷的感覺。最後一首小溪的搖籃曲,令人毛骨悚然,反用寧靜安詳的大調。第六首,也是我滿喜歡的,滿抒情的;我不可避免地想到這段歌詞是我親筆抄過的。不好的聯想。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讀書筆記——秒速五公分(電影)
May 3, 2014

剛剛無意間在 Youtube 點到新海誠著名的動畫《秒速五公分》,真的很好看!! 而且英譯者文筆佳,又超用心的把圖都改成英文。

我一直覺得平實的描寫比誇張而優美的文字感人。劇情不是重點,而是人物的內心描寫: 每個畫面都美美的,由景寓情,情感不會太過度,讓我覺得動人。因為景物實在太精細了,構圖講究,甚至有點來不及欣賞。只是鮮豔度高到有點眼花。不過我覺得日本動畫為什麼都把人畫得很像呢....這是我的偏見吧。櫻花落下的畫面像是漸漸飄開的感覺,又用雪花來相比。火車有種機械式的疏離生活,觸及一個遙遠的東西等等。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勒筆記#5
大地之歌
May 2, 2014

五月到了,天氣越來越熱。很多藝術歌曲都在五月花開的時候談情說愛。今天要介紹這個大地之歌3和4很浪漫,但1,2和5就比較深沈,在冬天聽恐怕心情會變差。器樂和聲樂的結合,能奏出不可言說的,好像詩人之戀(Dichterliebe)很多和聲為解決都是器樂完成的,像no.16結尾。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6首的主題分佈: 4是夏,5是春,2是秋。3詠青春,則沒有明確的季節,好似青春是超越時空的。1和5是夜,3和4是日,6是黃昏。不同首之間,季節與日夜的對比交錯,織體跟調性亦大不相同。男高音比較比較狂野,像第1首和第5首的飲酒歌。女低音比較理性,會去批判。我借用尼采的詞Apollo and Dionysus,可以打個比方。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線性時變系統
May 1, 2014

今天的控制系統課,有一個分組報告題目是,給定一個模型,用matlab simulink測試它是不是線性非時變系統(linear time invariant system, LTI)。也就是說,今天你給這個電路(例如說)裝上電池,跟明天作實驗的結果一樣嗎? 給予不同的交流電,把結果加起來,跟總和的輸出一樣嗎?

如果這種課本裡才有的事,真的發生,那你真幸運,因為理論上只要輸入脈衝(impulse),再把結果作卷積convolution,它的行為就一清二楚了。實務上,我們只能輸入許多不同的方波,測試這些不同的頻率的重疊,是否都看似LTI的表現。即使這樣,還是不能確定每個頻率都是線性的,或,從現在到人類滅絕為止,它的表現都相同。

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科普書(*注),介紹許多潛意識的行為: 人會受到意識沒有察覺的感官訊息(subliminal perceptions)影響判斷;無意識的學習促成熟練的自動化過程;活躍易變的環境條件不知不覺孕育偏見.....。於是意識可以觸及的僅是冰山的一角,正如腸胃分泌跟反射運動不為我們所知那樣。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r. 30, 2014
學長的話

學弟: 對了學長我跟你講,我這節本來有微積分,我拿完考卷就走了。突然覺得我考得好爛喔。有同學考九十幾,我只比平均高一點。
我: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的嘛。
學弟: 可是我這學期比上學期努力了兩三倍,可是我用功的科目成績反而不好。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哲學筆記#9
費雅本和反方法
Apr. 29, 2014

費雅本(Feyerabend)跟拉克透胥(Lakatos)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立場完全相反。(他們約好一年後一起出書,結果拉克透胥先病逝。) 費雅本甚至走得比孔恩更極端。一個令人尊敬的傳統是,什麼東西都要有一套規則。但費雅本認為,根本沒有這種規則可以被找到。不管在知識論上有多堅固的基礎,不管任何一條規則有多麼有道理,沒有一條規則是不會在某個時候被違反的。這不是偶然,反而是常態。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上一具屍體
Apr. 29, 2014; July 17, 2015

今天傍晚科學哲學課之後,我和口口口小姐攀談,到小福吃晚餐。原來她口口設計系畢業,目前在教畫,想要重考哲學系。今天聽到她說,以後希望可以賣畫為生,不但讓自己開心,也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聽到她這樣說,我覺得敬佩,又想起對藝術的看法多麼cynical(憤世忌俗)。

也許我該從古早的藝術回顧,那時音樂,例如說,由感官之美出發。古人注意到我們有相同的解剖構造,”美”的概念才可能,同時也有客觀性與不變性。之後更細緻的美感被著重,發展到一定高峰,他們化成每種古典的原則,直到已臻化境。

假如古典文明就是追求極大值,有人開始主張浪漫主義,說藝術能批判或表達,而現代藝術轉而講究線性空間中峰值的尖銳性。我卻認為他們不能悖離中庸之道,也就是既不要離所見所聞太遠,也不可能不繼承細緻的古典文明。當詩學的原則繼續被堅持,甚至更加拘謹,卻還要有一定創新,有一天人們發現作品離直接的五官五感越來越遠。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勒筆記#4
Apr. 25, 2014
第八交響曲(續)

這是維也納。在這!![教授指著,相當興奮貌] 舊城在現在市中心,原先只有貴族住。後來房子都往外蓋,古城牆也用不到了,本來城牆的這一圈就變空的。後來有重建計劃,覺得這樣不方便,把中間這圈補起來了,叫“Ringstraße”(環城大道),是為了好看,不是都市發展。維也納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的國族的味道不重,他不是一個暴發戶,而是有繼承歷史,有流動,有進步。它被法律和和平鞏固,而非戰爭和威權。如果第八交響曲包羅一切,像華格納說的“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環城大道就一樣的universal(普世)而monumental(雄偉壯闊)。

希特勒就住過這裡,他很喜歡聽歌劇,逛美術館。他總覺得這裡充滿貴族(aristocrat)氣息。Hermann Bahr說,這裡一切都戴上面具,都經過喬裝,好像在嘉年華一樣。我們以貴族的方式生活,已經再也不合時宜。就像英國水晶宮(Crystal Palace)一樣,一個玻璃和鋼鐵的構造,有個浪漫的名字,卻疏離於周遭建築。看似和平的科學展示,其實是帝國流血侵略的戰利品。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