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25 Tue 2014 17:47
吃人助教
- Mar 21 Fri 2014 01:44
馬勒筆記#3:第八交響曲(續)
馬勒筆記#3
Mar. 21, 2014
第八交響曲(續)
第八交響曲獻給他太太,Alma-Maria。馬勒生命中有三個女子叫Maria, 他媽媽,他太太,她女兒。當時馬勒太太出軌,馬勒有去找過佛洛伊德。(電影“獻給妻子的柔板“,中譯完全放錯重點,內容是世紀初馬勒與佛洛伊德的互動!)[子宇注曰: 去年十月上映時我沒去看,覺得重點誤。] 讓我們想到rn.106這段的雄壯,還註明“Mater gloriosa”。
全曲很多動機都用到主題“Veni, Creator Spiritus”(E-B-A-♯G-♯F-E)。下行四度的姿勢也不計其數(e.g. mvt.II, rn.56 voice, rn.52 trpt. & trbn.)。像mvt.II最後再現(rn.218,br.),讚美童貞馬利亞,聖靈來呀! 來呀! 整個升到天空,圍繞起來的感覺。這裡有典型的馬勒的調調,你們可能覺得有點假掰。終曲有很多飄飄然的部分,器樂和聲樂互有消長。歌詞跟氣氛都有點神秘的感覺: “不可說的,這裡完成了。永垂不朽的女性,領我們上升。”像我說的,馬利亞可以是他太太,也可以是聖母,或其他新約聖經裡的馬利亞。最後最後結尾,樂器奏出前面人聲的主題,好像不是人在唱歌,是星辰響起。彷彿根據中古的觀念,把人體或弦長比例和宇宙相比。
- Mar 20 Thu 2014 16:01
太陽花見聞錄
太陽花見聞錄
Mar. 20, 2014
最近不管是電視,報紙,還是餐桌上的同學討論的都是服貿和學運。我無意對法案及所有事件作全面的評價,取代大家的懶人包。但無妨把個人所見所聞稍微整理,因為歷史見證總是由一隻隻眼睛陸續貢獻的吧。
3月19號(星期三)下午,聽完統物導,因為沒有生醫meeting,我就坐捷運到台大醫院站。本來想說不太熟怎麼走到立法院,但是人潮相當明顯: 面中山南路的門口有人舉台灣北社,台灣教授聯盟等等我沒聽過的旗子,但沒有民進黨;有老伯在門口賣冰淇淋;有婆婆發免費的包子(我吃了一個);警察拿著盾牌,忍住笑意,聽台獨分子拿靴子演講;有人拿麥克風,唱走音的台語歌;有好幾個身障民眾坐輪椅過來;主持人喊號碼,提醒排隊發言的民眾上來,也有時打斷他們過長或離題的演講。
因為這時院子裡尚不多人,我找了空位坐下;兩三個小時,用雨傘遮住漸漸西下的太陽,窩著,看應數三講義。今天滿熱的,但偶爾有涼風吹過來。雖然在這打卡有點附雍風雅,還是希望 facebook 好友看到。
- Mar 18 Tue 2014 22:41
科學哲學筆記#4: 波柏與否證論(續)
科學哲學筆記#4
波柏與否證論(續)
Mar. 18, 2014.
所以,波柏繼續說,科學家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把舊的聖杯修修改改,作特設(ad hoc)的假說。他完全沒有預測新的東西,只是讓舊理論變成對的。
舉例來說,伽利略以前的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比月亮還低的物質(土,水,火和空氣)與月亮以上的以太(ether)各自按本性運動。火的本性是往上升,一直升到月亮以下的天球(heavenly sphere)。以太的本性不是直線運動,而是圓周運動。我現在把粉筆強迫往上運動,到達窮盡的時候,就會依照本性往下了。
- Mar 14 Fri 2014 01:42
馬勒筆記#2:第八交響曲
馬勒筆記#2
Mar. 14, 2014
第八交響曲
我們的菜單要回顧一下馬勒的早中晚期風格,再來回到馬勒第八交響曲。
從第一交響曲,他已經在尋找它的定位,與世界的衝突,音樂卻把他用力的拉回來,甚至有點勉強。首樂章像是蒙太奇,有布穀的聲音(最開頭),這個四度的動機漸漸交疊,出現旅人之歌(rn.4),他另ㄧ首藝術歌曲的主題。到終樂章還會有再現,災難和突破最後昇華合而為一,這裡(mvt.IV, rn.35)下四度的主題又來了。上禮拜有去聽音樂會的人,一定感到澎湃的情感被推到高峰。[子宇注曰:身為一名知識份子,我不會承認我在音樂廳裡睡著的。]
- Mar 11 Tue 2014 22:39
科學哲學筆記#3: 波柏與否證論
科學哲學筆記#3
波柏與否證論
Mar. 11, 2014
(本專欄每週二17: 20刊登)
- Mar 07 Fri 2014 21:13
罪愛
讀書筆記——罪愛
‘Tis Pity She's a Whore
Mar. 7, 2014
今晚胡同學幫我買票,他和溫小姐也要來看戲。我到旁邊先吃碗麵,又回去等到七點三十一分,他們都不接手機,又過一會才打來說把票寄放在給工作人員了。噢對了本劇是兩小時不休息的,遲到當然不能進場喔。 結果我很緊張要從一號門(面對馬路)衝到另一頭的二號門(面對音樂廳)才拿到票,我一邊讀秒一邊搭電梯上去,可惜我把四樓看成三樓,還誤趕一位小姐起來。工作人員叫我先找個空位坐,而我一進來就關門了,呼~~~
好啦言歸正傳。這是十七世紀的一個劇本,那時候流行這種殺來殺去的有點像八點檔的,而且台詞常常很誇張。導演Declan Donnellan聽說還滿有名的。要怎麼剪裁冗長的無韻體(blank verse)——我同學說有取用的部分都盡量照原文——並把背景搬到現代以減少觀眾的隔閡又保持原劇的精神,並把浮誇的談情說愛弄得讓觀眾想笑,想必是下過功夫的。
- Mar 07 Fri 2014 01:42
馬勒筆記#1:第十交響曲
馬勒筆記#1
Mar. 7, 2014
第十交響曲
晚來的同學直接進來坐;我們這裡沒收門票[眾笑]。上次我提到,藝術的表面和內容好像脫鉤了。這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懂太少,是無知;一個是知道太多,好像視而不見,只聽到他的舒爽的音響,變成附庸風雅了。Adorno也說,在Auschwitz集中營寫詩,是野蠻的行為。不是說看到有人受苦,就完全不能寫詩,但是要看你在怎樣的角度有所不同。
箴言31章說,“利慕伊勒啊,君王喝酒不相宜,恐怕喝了就忘記律例,顛倒一切困苦人的是非。讓他喝了,就忘記他的貧窮,不再記念他的苦楚。”你們坐在這裡上課,像這個王,也是處於特權,雖然不是故意的。你們可以不要只把文化看成享樂而已,更要把作品背景的時空,聯結到現在的人生與社會。
- Mar 04 Tue 2014 23:22
科學哲學筆記#2: 邏輯實證論的困難
- Feb 25 Tue 2014 23:17
科學哲學筆記#1: 邏輯實證論
科學哲學筆記#1
邏輯實證論
Feb. 25, 2014
哲學史有教過,笛卡兒(Descartes)想找出每個理性存在者的共識,就是不證自明的基礎──他認為是“我思故我在”,還由此推得熱力學或運動學,可是他自己偷偷用到粒子碰撞的定律,還有世界是充滿物質的,等等。有些是錯的,像是小粒子撞到大粒子,大粒子完全不動。我看這是他自己撞牆的經驗[眾笑]。
經驗主義者看到這個弱點啦,說經驗是唯一的方法,而你說不證自明,其實沒那麼明瞭呢,而其來源也不脫經驗。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二十世紀在英美主導一時的學派,是一種不妥協的經驗主義版本,立基於在他特殊的語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