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非線性時變系統
May 1, 2014

今天的控制系統課,有一個分組報告題目是,給定一個模型,用matlab simulink測試它是不是線性非時變系統(linear time invariant system, LTI)。也就是說,今天你給這個電路(例如說)裝上電池,跟明天作實驗的結果一樣嗎? 給予不同的交流電,把結果加起來,跟總和的輸出一樣嗎?

如果這種課本裡才有的事,真的發生,那你真幸運,因為理論上只要輸入脈衝(impulse),再把結果作卷積convolution,它的行為就一清二楚了。實務上,我們只能輸入許多不同的方波,測試這些不同的頻率的重疊,是否都看似LTI的表現。即使這樣,還是不能確定每個頻率都是線性的,或,從現在到人類滅絕為止,它的表現都相同。

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科普書(*注),介紹許多潛意識的行為: 人會受到意識沒有察覺的感官訊息(subliminal perceptions)影響判斷;無意識的學習促成熟練的自動化過程;活躍易變的環境條件不知不覺孕育偏見.....。於是意識可以觸及的僅是冰山的一角,正如腸胃分泌跟反射運動不為我們所知那樣。

顯然人不是time-invariant也不是linear: 艾莉絲可能前一天如癡如醉地拉著小提琴,隔天卻覺得厭煩而噁心。巴伯可能滿足克萊兒自認為的擇偶條件,她卻始終無動於衷。

更糟的是,連測試和觀察的方法論都付之闕如。我連為什麼我點了奶油蛤蜊麵,而不是青醬培根麵,都不知道。我交出菜單的一刻,這麼滑溜溜,一下子就逝去了。我只知道我用紅筆畫了一槓,卻不知道那一刻我在想什麼——甚至不曉得要怎麼知道。

從小我就害怕人類(包括自己)感性易變的一面,而感到萬分恐懼。假如大多數人不這麼想,他們肯定並未體會到,自己有多難被瞭解。他們不加思索地自圓其說一個個幾近隨機的抽搐,活在自己的泡泡裡面,糊里糊塗地經歷大風大浪。

要是我不是線性非時變系統怎麼辦? 會不會我其實是非線性時變系統呢? 那樣子系統的概念甚至失去了意義,一向自信的理論學家攤開雙手,無能為力。那麼每個決定都令我心虛: “希望” “喜歡”等等用詞失去了內涵,就像我在一個等價的類(equivalent class)上訂了運算,卻忘記它是定義不良(ill-defined)——它的每個元素加起來的結果都不同——使得一整頁的手稿瞬間成為廢紙。

我們因為驚人的偏見影響決策,促成不公不義。看似簡單的“快樂”一詞的定義,變得噁心的複雜。更重要地,我不再可能基於充分了解,權衡過去未來的迥異的價值觀,最大化我的利益——實際上這個動作已經近乎胡言亂語。

但這是個兩難的處境: 所謂想去除潛意識的影響談論喜好,恰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意識只是一個巨觀認知現象: 它從這些蟄伏的暗潮一小部份湧動,隨即浮現出來。

我想教育有一個功用,是盡量勸我們刻苦地自我批判,才能更接近一點LTI system。如果真的作不到,起碼也要用最不具偏見的方式釐清自己。以上這些要點的方法論,這個人類幸福的關鍵,目前即使心理學家也所知有限。真令人茫然!

如果有一群外星人,其中,老闆會盡量不因為第一印象影響是否錄用應徵者;大叔不用煩惱買哪件衣服給她太太,因為他可以清楚計算每個配件的貢獻;年輕人不用現在找了工作,以後會不會厭倦,因為只要提筆計算機率。那麼,這些外星人真的很幸福。

蘇格拉底天天勸雅典的路人,“了解你自己”(Know thyself)。過了兩千五百年,我們還是作不到。越想這些,我越覺得已經夠短的此生,顯得更無奈。我好痛恨自己也是個人類,注定是另一個發散的背景噪音,漲落的泡沫一角,隨機行走的草履蟲,卻還自大的以為知道,我是誰,我在作什麼。

(*注) Timothy Wilson, Strangers to Ourselves: Discovering the Adaptive Unconscious. London: Harvard U. Press, 2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