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湯姆叔叔的小屋
May 26, 2010; July 14, 2013
[注: 這本來是高中歷史報告,現在略被修改。]

史托夫人(Harriet Stowe)(著),黃繼忠(譯)。《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台北: 桂冠,1993。

歷史老師講解南北戰爭前因後果時,提到湯姆叔叔的小屋(以下簡稱本書)的出版大幅改變了美國輿論對黑奴的看法,甚至可以說間接引爆了南北戰爭。所以我選本書當報告主題。它使我們獲悉一些十九世紀美國風土民情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故事概要

1~8章: 肯塔基州農場主亞瑟·薛爾貝(Arthur Shelby)債臺高築,即將失去田地。儘管平日善待黑奴,薛爾貝仍不顧妻子反對,不情願地賣掉兩名奴隸:湯姆叔叔(Uncle Tom),一位有著妻子兒女的中年男子;以及哈里(Harry),薛爾貝妻子的女僕伊莉莎(Eliza)的兒子。

幾天後伊莉莎見到丈夫喬治·哈里斯(George Harris),一個聰明能幹的人,還曾幫雇主的工廠發明機器。他說,主人要把他賣到南方,因此決定逃往加拿大;兩人做了最後告別。當晚伊莉莎偷聽到薛爾貝賣奴的消息,在深夜裡亦帶著她的兒子逃跑。湯姆知道主人若不賣他,也得賣其他人;決定坦然面對命運,沒有逃亡。奴隸販合力抓捕伊莉莎和哈里,但在農莊裡黑奴的合力拖延之下,最後沒有成功。千鈞一髮之際,伊莉莎抱兒子踩浮冰,跳過俄亥俄河(Ohio River),逃到了自由州:俄亥俄州。以前俄河以北是自由州,以南是蓄奴州。

9~13章: 伊莉莎恰好得到一個參議員(諷刺地,他剛剛投下逃奴法贊成票)全家收留。他們決定將伊莉莎送去約翰,一個以收留黑奴聞名的地方善心人士,家中,再進一步逃亡。途中,她在旅館裡巧遇丈夫喬治。然而消息不慎走漏,他們被湯姆·洛克,一個奴隸獵人,盯上了。兩方人馬在深夜的山巔上進行游擊。最後,洛克負傷,其他人四散求援;喬治一行人仍將這名奴隸獵人送到了附近的貴格會(Quaker)教徒聚居地接受治療。

14~21章: 同時,被賣的湯姆叔叔順密西西比河而下。在船上,湯姆認識並照顧了一位年幼的白人女孩伊凡吉琳(Evangeline,暱稱伊娃Eva)。一次伊娃意外落水,是湯姆救了她。為了感謝他,伊娃的父親奧古斯丁·聖克萊爾(Augustine St. Clare)將湯姆買下,帶他到了在紐奧良的家中。湯姆受的待遇甚佳,與伊娃相處非常融洽。

法國移民聖克萊爾家境富裕,為人處事隨意而不拘小節,卻心地善良,對僕人待遇好,尤其寵愛伊娃;神經質的妻子瑪莉常裝病,弄得僕人永無寧日;聖克萊爾的佛蒙特州表親奧菲莉亞(Miss Ophelia)被請來管理這個家,處理一切大小事都井井有條,對自己道德標準很高。他們常因對奴隸制的不同見解辯論不休。

一日,聖克萊爾買下飽受虐待的女孩托普西(Topsy),並請奧菲莉亞去教育她。她雖學的很快,卻無法改掉頑皮習性。最後奧菲莉亞發現問題出在自己對她無意間的歧視,並決心改過,托普西才漸漸受到感化。

22~26章: 幾年後,伊娃漸漸染上了慢性病,依文中描述大概是肺病。她時常教導僕人宗教道義,並教他們讀書寫字。伊娃對僕人們的付出與關切感動了所有人。之後伊娃仍然病逝。

27~31章:後來,聖克萊爾承諾將給予湯姆自由,卻在差一個星期就能兌現承諾之際,因為勸架被刺死。無依無靠的佣人們,包括湯姆,紛紛被賣掉。狠毒的棉花田主賽門·勒格里(Simon Legree)買下了湯姆和小女孩艾米琳(Emmeline)。北方移民勒格里擁有紅河(Red River)流域一大片棉花田,地處偏遠。

32~34章: 一日湯姆偷偷把自己採的棉花塞到不堪酷熱的女奴籃裡,又拒絕服從勒格里的命令去鞭打她。於是湯姆遭受到勒格里殘忍的鞭笞。晚上,凱西(Cassy),勒格里的另一名奴隸,特地來照顧奄奄一息的湯姆,勸他向勒格里讓步。凱西也說了自己的身世:兒時家境優渥的她,父親死後輾轉被賣,多次易主,被迫與她的子女分離;曾經和最後到勒格里手中,遭受不止精神更是肉體上的羞辱。艾米琳成為另一名滿足勒格里的禁臠後,凱西現在失寵了。

35~40章: 雖然勞動痛苦而乏味,對永生的盼望使湯姆絲毫不害怕。一日凱西想刺殺勒格里,被湯姆勸阻。之後她想出了妙計:先大量製造閣樓鬧鬼的謠言,再在眾目睽睽之下逃走,並偷偷繞回閣樓,等待適當時機逃跑。凱西和艾米琳成功逃亡,損失兩名奴隸的勒格里卻找知情的湯姆出氣,一陣毒打使他命在旦夕。宗教信仰讓他寧死不屈,而拒絕出賣凱西的計畫,而感動了所有人。

41~44章:兩天以後,喬治·薛爾貝費盡千辛萬苦來贖回湯姆,卻看著身受重傷的湯姆嚥下最後一口氣。他被埋葬在附近路旁。薛爾貝農莊的人聽到噩耗無不痛哭。

被貴格會教徒治癒的洛克皈依向善。喬治和伊莉莎從桑杜斯基(Sandusky)度過伊利湖,平安進入加拿大,獲得自由。路上,凱西與艾米琳遇見了喬治·哈里斯的姐姐,並與她一同前往加拿大。凱西也發現伊莉莎便是她失散已久的女兒。喬治·哈里斯前往了法國讀大學,成為牧師,最終到非洲傳播福音。喬治·薛爾貝回到了肯塔基州的農場,給予他全部的奴隸自由,並告訴他們要好好認識自己的權利,以及銘記湯姆的犧牲。

% % % % % % %

棉花與奴隸制度。棉花需要長期無霜且乾溼分明的氣候,在秋收時需大量勞力,因此工人苦不堪言。美國南方盛產棉花,尤其在軋棉機發明以後,西南地帶的棉花田日益擴大。南北戰爭前夕,黑奴數目竟多達四百萬。

聖克萊爾家人對奴隸的不同觀點。奧菲莉亞反對奴隸制度,但隱約對黑人持有偏見,非必要不願意碰他們;聖克萊爾想法比較矛盾,也不贊同奴隸制,自己卻承認無法不為了生活享受而蓄奴。瑪莉則徹底認為黑人是下等的,可以隨意使喚,也不用給他們休息。伊娃永遠以平等的立場幫助黑人,還讓他們學習宗教與識字。這些形形色色的立場,客觀生動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問題與困境。

黑奴的待遇。販奴是龐大而完整的商業網絡。有人專門從非洲綁架,或是以貨物交換黑人。有人專門在內河來來回回販奴,運奴。還有人經營黑奴堆棧(warehouse),將黑奴養壯,好拿去拍賣。有人以經營黑奴拍賣行維生。甚至有鞭笞站(whipping-establishment),專門幫雇主鞭打黑奴。最後,當然,也有大量的奴隸主。

在南方,不乏聖克萊爾一般開明的主人,甚至讓僕人穿高級服裝,戴耳環,噴香水;也有像勒格里(一個平面的角色)一般殘暴的。他時常讓黑奴過勞死,認為大不了再買一個;稍有不順從者就遭到幾乎喪命的毒打。又有像買下湯姆的奴隸販,一切以利益為最高考量,卻時時吹噓自己懷著人道主義。

亦有不少人反對奴隸制度。薛爾貝太太同情黑人,卻受限於傳統婦女的角色,無法左右丈夫的決定。相較之下,第9章中,參議員太太就義正辭嚴的反對逃奴法,而其丈夫親身見到逃亡中的伊莉莎後,也軟化了自己的立場。奧菲莉亞雖有北方人的自由理念,卻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意識到自己潛在的歧視態度,以及必須真正以同理心對待黑人。

我對本書的批評。本書作者的丈夫是神學院教授,父親是牧師,故作者從小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下長大,自然有著狂熱的宗教情感。可是這未必能當一個好的小說家。例如,二十一章左右開始,作者藉伊娃之口長篇累牘的說教,影響到本書的流暢性。這些話實在不像一個小孩會說出的話,使伊娃這個角色空洞乏味,把她塑造成像是基督。奴隸獵人湯姆·洛克在貴格會療傷後,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卻立刻皈依基督,實在太過誇張。至於主角湯姆有著逆來順受的性格,不斷期盼最後審判和永生,甚至不惜殺身以成仁,也是一個誇張而平面的人物,只是作者幻想中基督徒的模範。這些角色不像有血有肉的人,是本書的敗筆。

刻板印象與優越感。對湯姆的描述,反而間接造成後世對黑人的任勞任怨的刻板印象。內文中,作者也對黑奴作出片面,概括的描述,如在150頁,作者寫道,“在黑人身上,他們對家十分眷戀。膽大而冒險並不是他們的天性。天生來善於忍耐,膽小而不願冒險的非洲人...” 作者一方面卻對非洲人存在常見的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的偏見,認為他們特別“誠摯,寬宏和忠恕,”(p. 704),“生性淳樸,心地謙遜馴良,易於信賴那至高無上的神的智慧和權威;他們的感情像兒童一樣純潔[…]顯示出最崇高的基督精神;”(p. 286) 有朝一日會“掀起世界文化和基督精神的高潮。” (p. 702)

然而,171頁一段話,背叛了作者隱約作祟的白人優越感: “喬治就父方而言,是白人血統[…]繼承了一副歐洲人的英俊相貌以及高傲,倔強的氣質。從他母親身上,他只繼承了一點混血兒的淺黑膚色,而他那雙作為陪襯的深黑色眼睛卻綽綽有餘的彌補了這個微小的缺憾。” 這樣的瑕疵,相較於書中聲稱黑人與白人同樣優秀的觀點,無異是自打嘴巴。

篇幅比例失衡。例如,儘管作者將伊莉莎和湯姆的故事穿插,不過自13章後至37章,對伊莉莎一行人全無音訊,末尾更是草草收場,材料不夠充實。湯姆一方的篇幅就多很多,但在聖克萊爾家一段,沒有甚麼重要的事發生,步調放慢了,只有宗教討論和生活瑣事,累贅而無趣。整體上,各個黑奴遭遇大同小異,文句重複。作者時常激動的忍不住發表長篇議論。這些都削弱了本書的結構。

作者對蓄奴制度的看法。45章中,作者呼籲大家保持良知,並虔誠的禱告。再來竟然是派傳教士到非洲傳播福音。綜觀上述,作者並沒有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只有過分的宗教熱誠。回到現實面,黑奴中有像喬治積極逃亡的,也有像湯姆消極接受的。但304~305頁,作者透過喬治引用詩篇73,說明受苦時要更信靠神。38章末湯姆阻止凱西暗殺勒格里,可見作者也不贊成暴力行為。不斷以這些虛幻的教義麻醉自己,更將無限度的忍耐是一種美德,使人養成順從,消極,與被動的思想,這些實在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價值觀。馬克思嘗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十九世紀,受壓迫的黑奴竟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反抗,也有一部分是基督教造成的吧?

翻譯。本書的譯文通順,我猜也相當忠實。作者引用了非常大量的聖經章節,譯者則一個個查出和合本譯文。至於詩句來源,文化典故也有詳細的注解。不過有些人名地名沒有附上英文。有些名詞被類似的中文詞彙替代了,卻是不是西方文化的意象。像是,書中人物不太可能拿著一尊“小菩薩”(也許是基督像);“地獄”被翻成了“陰曹”。另外,譯者用字非常老舊,諸如“東家”,“糕餅舖”, “駒子”, “小猢猻”之類詞彙,像是六十年前的用語。還有排版錯誤和漏字很多。這也許是數十年前的譯本,已經無法追究版權,被桂冠書局拿來重新打字。希望以後能出現更新的譯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