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我們的小鎮(戲)
May 30, 2015

跟西莉雅搭捷運去關渡北藝大。她跟我解釋一般訴訟和特別訴訟的不同,最後我問到連她都懶得回答了。接駁車的招待生就是我媽媽的其中一個劇本分析的同學;我問她我媽媽的事,但我沒有說我是她小孩哈哈。接駁車到了實驗劇場門口。《一口箱子》和《尋找作者的六個角色》都是在這裡演的。中庭的玻璃明亮如鏡子。我站在中庭的石板寬廣平台上,看人們吱吱喳喳地搬動鐵椅。今天天氣非常熱,許多年輕女生穿著細肩帶的洋裝,看得我更熱了。

這齣戲是一個極為平凡的故事,布景極簡,我沒有事先查,也沒有讀過,甚至連節目本我也故意不看。在假想的小鎮的一天,青年男女喬治與艾蜜莉的互動,日後他們的婚禮,和艾蜜莉過早的葬禮。說書人的存在打斷了傳統的對話式鋪陳,允許片段式的窺視,直接加速劇情的進展。

事件太稀少的劇情,我的感覺是,不容易自動使人投入,因為裡面的生老病死都都是俗套。當然,在鐵達尼號上的愛戀,就算不流眼淚,起碼也會多看幾眼。我的重點是,平淡不代表不好,卻代表外來因素的必要。我自己的文筆也喜歡平淡樸實者,但怎麼樣叫做淡到失去表現力? 關於這個,留給戲劇理論家討論吧。總之我覺得氣氛的拿捏有些尷尬,不夠流暢,不曉得是劇本太枯燥還是處理的問題。只有在艾蜜莉回到小時候那天,我掉了一滴眼淚。

劇本的翻譯不夠口語。許多明顯是從英文直譯過來的長句,如果是書面閱讀無妨,但是用聽到的不易被理解,甚至有時候他講完話兩三秒鐘我才搞清楚剛剛那句在講什麼。連說書人的一些咬字不大清晰;這麼重要的角色怎麼不找一個聲音特別佳的人呢?

配樂很好聽,幾隻木管,吉他和鋼琴,疏鬆的旋律透著淡淡的憂鬱。一個男高音不費力地唱到 B♭4 吧,我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女的。有一個演員學馬嘶聲,鳥鳴聲,牛鳴聲,還有火車等等,我好想跟他學口技呀。音樂在開場前就開始了,使觀眾一進場就進入氣氛。我很喜歡說書人的台詞中的某些意象,像是寫清晨,以及寫雨中的墓碑。

舞台是相當彎曲的,前台低,背台高,接上一個小平台,使得演員要爬到頂上時非常費力;他們有時滑下來,有時小跑步上去卻要扶住才能踩上。特別是喬治,在喪禮那景,尷尬地從高聳的平台邊爬下前台處。然而,喬治和艾蜜莉聊天那幕,兩人並排坐在平台上都面對觀眾,理論上是隔著窗子對望,這個效果很好。

搬動椅子是一個干擾: 這些方形的木箱有許多用途,通常是椅子,也可以是用來墊高凍結的角色,或墓碑,或退下的演員休息處等等。然而要搬動它們,很多人跑來跑去,發出滿大的聲響,這麼大量的人力也影響了舞台的呈現。休息的演員坐在台旁邊,燈光仍照得到,於是混淆劇場的空間區隔,加強非寫實性,但我認為有點太過。

服裝太淡,大多都是土黃色的,在第一幕有許多人物出場,這時我實在記不起來。加上空間的觀念本身不是寫實的,當場上有數件事發生,而只有一件事主要的並有聲音,這時服裝太相像,造成額外的認知負擔呀。

隔天媽媽看完禮拜天的場次,我有點得意她說我講的全部都對,她非常認同! 既然我的敏銳度已經不輸劇場工作者,我也可以來寫劇評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