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宇宙與人生
Dec. 30, 2013

今天吳俊輝教授的宇宙學最後一堂課,跟大家岔題多講了幾句話。他說,他花滿多時間去上科普節目,出競賽題,跟政界和教育界溝通,因此被譏沒有做研究——大學教授的本分,一般認為。但是,他又說,大家對人生的目的要有自己的答案,不該被社會的期待牽著走,被旁人的價值觀框住。

他又放了段五分鐘的影片,配上凝重的弦樂。一開始是台灣的衛星照片,翠綠的山脈和陰影,被電腦套色的更清晰。鏡頭拉遠,是整個亞洲和太平洋,然後是浮雲和大氣層的霧靄。直到地球縮成一個小點,露出了月球和假想的軌道,還有其他類地行星。金星離地球最近,大氣壓跟高溫卻不適居住。火星,曾在各方面最相近,則已經乾涸冰冷。接著氣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個個繞著太陽,每一個的距離都比前一個遠好幾倍。

然後小行星帶,柯伊伯帶(Kuiper belt),歐特雲(Oort cloud),一圈圈依想像畫的白色圓盤,都越來越遠,直到另一片繽紛的氤氳刺出投影幕,那每個亮點都是恆星。古典神話的人物被輕輕勾勒上夜空的黑底,那都是人類最早對夜空油然而生的第一次認真解釋。恆星們也有自己的行星和衛星吧? 最近的半人馬也離我們4.3光年了。那裡,真的像阿凡達講的,有室溫超導體嗎? 有智慧生物嗎?

鏡頭轉個角度,才看出這些所有都只是個扁扁的圓盤,在其中某懸臂上的角落我們安居樂業,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些日月星辰怎麼形成的? 到底怎樣的一隻手種下了這些種子? 為了解釋宇宙初始的不均勻性,還有遙遠距離如何可能熱平衡,人們提出暴脹(inflation)模型,和各式各樣位能V,以粒子物理計算,看看吻合不吻合,又以廣義相對論在特定測距(metric)下的解去預測大尺度結構形成。

再拉遠,每個亮點現在都是一個星系了。其實他們之間無比空曠,充斥著不過一些氫(H)和氦(He),因為更重的元素都不大穩定,丰度就低了——這跟大爆炸(big bang)模型驚人地吻合。雖然說空曠,其實Friedmann方程裡面Ω項有96%的貢獻都是觀察不到的,也就是大家說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原來色聲香味觸法也不過是佔了4%而已。

假想的攝影機最終到可見宇宙之外,繞著宇宙背景輻射(CMB)的天球,依溫度被塗得花花綠綠的。現在一個像素對我們都是浩瀚無垠。人們正利用這個才能驗證前面的大爆炸和暴脹等。其實這只不過是,從10億歲時候溫度太低,光子不再與其他粒子耦合(coupling),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們能看到的光而已。再外面我們就沒有觀測資料了。再遠,就只有重力波的推測了。然後“鏡頭”又一路放大,回到剛才的星系團,銀河系,歐特雲,太陽系,最後是地球。

子宇贊曰:

“和宇宙比起來,人類可觀測,或可證偽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因為短暫,更要把握青春。生命已經夠稍縱即逝了;真箇是:是非成敗轉頭空。要知道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哪有時間還在那邊在耍廢,在抱怨? 真是太奢侈了。

“因為渺小,又何必執著。你看別人人生勝利組,就算名留青史,也不過是人類文明裡,更是宇宙演進裡,的滄海一粟。沒有緣分認識誰,也不用強求,那只是一個人而已。

“總之,就算宇宙物理不調分,又有什麼大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