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一線性代數回憶錄
July 2 to 6, 2012.

鄭振牟 / 線性代數 (下學期 Wed 3, 4; Thu 5. 老師加課: Mon 5)

我慶幸選了鄭老師的這門課。他不但使我知其所以然,更完全激起我對代數的胃口。也許我早應該跟柯劭珩和廖胤廷一起去修數學系兩學期的線代?!

老師看起來健壯開朗,臉方方的,十分年輕,可以天衣無縫地融入助教群中。大家叫他“真正猛”或“證證猛”。他能把版書寫的快又整齊,字體亦別具一格;“g”和“a”看起來跟書本上的襯線體(serif)如出一轍;q下面有一橫,大概是為了區分9。他專長密碼學,個人網頁上的研究領域聽起來頗深奧,像是什麼“橢圓曲線離散對數(elliptic-curve discrete logarithm),格基約減(lattice reduction)....”

老師幾乎不管共同考試與共同教學課本,跳著教Axler的書“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如果要以一句話概括Axler——也就是鄭老師授課——與課本的差異,大概會是: “Axler教的是線性代數,課本教的是矩陣算數。”

電機系用的課本,計算題非常多,但證明題的量與難度都不夠。讀完它,大概僅僅能成為一個知道如何進行食譜式操作的工程師。稟著先具體再抽象的教學,向量空間的定義定理等等也全被放到最後章節了。例如課本講到矩陣的rank與nullity,先用線性方程組有幾個變數是自由的觀察來介紹,卻不如開宗明義說,它們分別是線性變換的range和kernel的維度。在講到光譜定理(spectrum theorem)時,課本沒有清楚點出transpose的意義就是(實數情況的)adjoint。更有甚者,課本所有敘述都以矩陣為本,不若Axler完全以線性變換來講,就造成一個麻煩,即矩陣的基底可以任選,因此必須一次次證明各個性質不隨基底影響。此外,課本所有敘述都只討論實數,以至於講到可對角化時,他必須區分n次特徵多項式有沒有n個解(重根重複算的話)。若把複數納入討論,會省掉麻煩,歸咎於代數基本定理。

但是Axler以高層次的觀點看事情,往往簡單許多,能一次解釋不同現象,且更能洞察全局。本書僅兩百多頁,完全沒有廢話,文字雅潔清晰,以定義,定理,證明層層推進,是標準的數學家筆法。他為了能更好地介紹概念,例如把轉置和行列式延遲到很後面再講。隨著課程進展,我越來越能欣賞這種不尋常的安排。

定期考也是四班統一的,以證明與觀念為主,沒有繁雜的計算。我第一次小考98,第二次考100,期中90(全系最高),造成同學有種我線代很強的印象。老實說我自己都覺得有點驚訝,因為我有些證明自認為沒寫清楚,助教卻相當給面子的打勾了。我只是每次都充滿興致地在課後自發地閱讀Axler相關部分,並且堅持自己想每一題證明。

有一件事情可以顯示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作業9有個加分題,大意是“實數或複數的有範空間(normed space),又滿足若干條件,試證必能定義內積。”我努力了好一陣子,覺得我有證出來,十分得意;交作業前一晚,經同學提醒才發現我只有證出實數的情況,雖然懊惱,也來不及再研究了。

學期末,老師寄了封信,寫道,“我一直鼓勵同學互相討論,問助教,或用任何方法得到答案,卻堅持同學必須用自己的話把證明過程寫下。但許多人加分題的答案與解答手冊明顯地相似。請跟我約時間見面,跟我口頭解釋你當初怎麼證明的,否則視為抄襲。”

期末考週不久前的一天,我到寬敞氣派的明達館615敲門。原來老師已經回國了,且特別影印了大家的那次作業。老師耐心地等我回想當初怎麼作的: 我定<u,v> = (1/4) (|u+v|^2 - |u-v|^2),再想辦法證內積那五條公理。搞了半天,其實我連實數的情形也沒證出來,而且此式不能推廣到複數。不過老師已經相信我的清白了,還有點半信半疑地問,是我自己想出<u, v>的定義嗎。他又建議我繼續想想這題,是個很好的練習,至少集中精神在實數的情況也夠了。另外,我用到實數的完備性來用有理數逼近無理數,是可以,但他認為“但應該有不帶分析味的,更優雅的證明。” 離開時,我心想,看來老師對我印象不錯。希望以後有數學問題可以再問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