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範例
我爸爸帶我去看綠色的草原,看到很多隻牛,也看到很多隻羊,一直在跑。後來我們去吃烤羊肉,很好吃。
2. 辭藻
父親與我來到了廣袤無垠的草原,鬱鬱蔥蔥,渺無人煙。許多牛羊摩肩接踵,如過江之鯽,真是六畜興旺。遠處傳來異香氤氳,是牧羊人烹調的羊肉,佳肴珍饈使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我們於是大快朵頤了一番。
3. 譬喻
我的父親,對那時的我來說就像個慈祥的巨人,帶著我,這位巨人腳邊的一株幼苗,登上山頂,我們見到了那草原。走了一天的山路,在重巒疊嶂之中,那片草原無疑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汪洋裡的一座島嶼,就像雲靄中的一絲曙光,使我們期待不已。牛羊在草原上奔跑,如熱鍋上的螞蟻,又好比秋收後的蝗蟲。一名牧羊人拿著一串羊肉走來,好似一位雄赳赳氣昂昂的武士,提著人頭來見首領一樣。那味道真是筆墨難以形容,我的每一顆味蕾,都有如花苞一般綻放著,享受著味覺的交響曲。
4. 重複
我爸爸,也就是我的父親,帶我去看綠油油的,蔥郁的草原(一大片草本植物的生態系),看到很多隻乳牛,或許是野牛,也看到很多隻羊,大概是山羊吧,一直在跑,輪流舉起四隻蹄快速地移動著。後來我們去吃烤羊肉,食用了在烈火下烹調的串燒羊肉,很好吃,也很美味。
5. 論文
令G為一草原,則不難證明,時空(x,y,z,t)中至少有一個閉區間,其中存在至少一隻牛c和一隻羊r,且至少被一個人看到。的確,欲知這點,已有許多人回報,在草原G中吃到烤羊肉(為了記號的簡單,不妨稱作r_0),卻尚待證明,不失一般性,r_0在死亡前,曾經為一隻屬於G的羊r。
6. 口語
我爸啦,他帶我去那個,就是那個十天九夜,草原的那個,我再傳訊息給你。我想一下,欸,可能是那個叫什麼旅行社的,新疆大草原之旅,我忘了,他幫我訂的。我講到哪了,對啦,然後就是那個草原,我爸帶我去那個草原啊,一大片都超綠,整個就超美的啊。然後還有很多牛在上面,那個牛,一直在跑,然後羊也是,一直跑一直跑,哈哈,一直跑都不會累噢。然後我覺得哦,那邊烤羊肉滿好吃的,去吃啊,臺北也有賣那個,下次要不要一起去吃,就是那個烤羊肉啦。
7. 糢糊
這羊肉的味道,我記得,我肯定我吃過。難道是在新疆?真的是嗎?是在新疆的那片草原,絕對是的。是在考上大學那年,和父親在新疆吃的嗎?那片淺綠或墨綠的草原,我記得是快要下雨的陰天,或是毛雨中,我們跟著牧羊人,或牧牛人?在山谷中的林地還是湖邊,吃的烤羊肉。更正,是牛肉。歲月早就糢糊了我的印象,那時父親的白髮還不明顯,應該吧。他常說年輕時單車環島過,那天的他還能那樣健步如飛嗎?我真的沒有信心。
8. 懸疑
2018年7月31號,下午2點15分左右,看似多麼平凡的一天,一對父女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北緯43.9度,東經81.3度左右,一點兒也不曉得怎樣的無情的命運在等著他們。女兒穿著一襲紅色洋裝,歡天喜地地拉著父親去草原上,說要吃當地著名的烤羊肉。天空中有些烏雲,路況卻十分良好,監視器捕捉到他們的最後身影,背後還能看見奔跑的一大群牛羊。就像註定一般,父親開了車,載著女兒前往那片翠綠的草原。無知的兩人啊,儘管如願以償地去吃他們的烤羊肉吧,他們遲早會後悔的!
9. 感嘆
多大的草原啊!多翠綠的小草!多麼興旺,多麼充滿活力的一群牛羊!好新鮮的空氣,我吸了一大口,呼,呼!牧羊人,真是帥氣的一名牧羊少年,騎著馬上前來,好健壯的一匹馬兒!他問我們要不要吃烤羊肉,天啊,那裡竟然有烤羊肉,我最愛吃的烤羊肉!唉,羊肉!要是能再品嚐一次,那串撒了孜然粉的羊肉,烤得恰到好處的那串肉!但願能再回到那片天空下,啊,忘卻都市的一切瑣事!
10. 意識流
我從車窗外見到翠綠的草原,就像剛採下的茶葉那樣鮮綠──小時候住在坪林時,是常看到那樣的茶葉梯田的,到都市求學之後就只能喝超市的抹茶粉來回味──還有羊,和一群棕色的乳牛,其中一隻用不祥的眼神看著我(也或許只是我的想像):它使勁搖曳著尾巴,像記憶中拿著雞毛撣子的母親,她總是穿著灰色的圍裙(本來是棕色的,就像那隻牛一樣,卻因為太髒而顯得灰灰的),在我睡前清掃我的床鋪,好像這樣能怯除病菌似的,讓一年四季都在咳嗽的我,睡一晚好覺,養好身體,考上好的大學,滿足她對完美人生的一切想像;我發現自己轉過頭,不再盯著那隻牛,卻被回憶所淹沒:此刻,曾經吃過的烤羊肉味道,彷彿還在舌尖一樣真實,塵封多年的記憶也如同撥雲見日般湧現。
11. 簡約
綠草,奔跑的牛羊的腳印。
嬉鬧聲──觀光客的聲音。草地上日光浴的女孩,拿著烤羊肉的父親。
泥土味。隱約可辨的羊肉香。
12. 排比
綠油油的草原,白茫茫的天空,紅通通的太陽。山羊紛紛馳騁,野牛默默駐足。當你敞開耳朵,便能聽到回聲;張開雙眼,就能看見彩虹;邁開腳步,才能越過山峰。炭火上的羊肉散發蒸氣,鍋子裡的油脂溢出芳香。父親與我滿足了口腹之慾,享受著天倫之樂。
13. 典故
遊覽車經過曲曲折折的山路,「屯如邅如,乘馬班如」,終於「豁然開朗」,來到廣闊的草原,就像蘇武見到的「隴上羊歸塞草煙」,雖無「大漠孤煙直」的荒涼,也有「細草微風岸」的愜意。「烹羊宰牛且為樂」,我們買了牧羊人烤的羊肉,體會到了「無肉令人瘦」的道理,也不得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4. 報導
這片綠意盎然的草原,是熟客才曉得的景點。但對牧羊人小宇(化名)來說,草原不只是個景點。「說放羊沒出息,啥呀這。就講啊,到城裡討個工作。」他邊烤羊肉邊說,好像不怕口水濺出。「可我捨不得啊,這塊地,這群羊,這些牛。」
全球暖化,暴雨與乾旱益發頻繁,傳統牧業面臨挑戰,越來越多人卸下馬轡,拿起紙筆。學者憂心遊牧文化恐將式微,遠近馳名的烤羊肉也會成為絕響。
說著說著,一位父親接過一串羊肉,遞給女兒。「撐多久算多久。政府搞建設,搞發展,來談,談好幾次哩。我說不行。你蓋了大樓,還吃得到這羊肉嗎。」他對著鏡頭嘆息。
15. 社會科考題
小宇和爸爸去草原玩,看到奔跑的牛羊,也和牧羊人買了美味的烤羊肉來吃,度過愉快的一天。請回答下列(1)~(3)題:
(1) 遊牧民族在草原生態系中,適應環境,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請問在地理研究中,這屬於:
(A) 空間傳統 (B) 人地關係傳統 (C) 區域傳統 (D) 共時性傳統
(2) 在中國歷史上,某個時候開始「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對資源的競爭趨向白熱化,但在政府恩威並施之下,二者的界限逐漸形成,一直持續到今天」,請問引文所指最可能哪個朝代?
(A) 兩漢 (B) 隋唐 (C) 兩宋 (D) 清初
(3) 民法中將財產分為動產與不動產。下列何者「不是」不動產?
(A) 牧羊人的小屋
(B) 牧羊人的田裡尚未收割的麥子
(C) 牧羊人的羊群
(D) 牧羊人搭建的小橋
16. 心情日記
下午自己去河邊走走
突然想起小時候去過新疆的草原,牽著爸爸的手
一樣的綠草、一樣的夕陽,我卻長大了
牧羊少年烏溜溜的眼珠,我早就過了那個年紀....
羨慕他騎上馬就出去闖蕩
才知道長大有好多好多包袱
不能亂講話,不能隨便穿,要準時上班
有時不明白為什麼投胎當人
牛羊跑跑跳跳,人得一直讀書
牛羊一起吃草,人卻明爭暗鬥
牛羊躺了就睡,人要存錢買房子
然後變得世故、變得自私
多少高中、大學的朋友已經沒有在聯絡
一起去合作社買雞排的朋友
分享暗戀對象的朋友><
幫忙抄解答的朋友(?)
最近習慣了自己吃飯,
常覺得沒人懂我,
算了搞不好是我不想讓別人懂吧。
....可能當人唯一好處是可以吃烤羊肉吧XDDD
記得那個真的很好吃,國內賣的都差多了
(或是因為長大吃就沒感覺了?科科)
17. 勵志故事
一位讀者來信說,很多事情無能為力,但又放不下,該怎麽辦?
工作不順,感情不睦,身體不好──煩惱太多,是現代人的通病。唉,我又想起那個牧羊人的故事。
一位城市裡的觀光客來到草原,看見牧羊人騎在馬上,驅趕著放養的牛羊。牛羊愉快地奔跑在原野,低頭吃著嫩草。
觀光客大惑不解,問道,“你不用繩子拴住,不怕牛羊跑走嗎?”
牧羊人放下了韁繩,回頭一笑,說,“如果它想走,就算你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抓不住這條繩子啊。”
很多事情是這樣,你不煩惱,他在那;你煩惱,他也在那。煩惱是一條韁繩,栓不住羊,卻拴住了自己。是啊,一隻羊跑了,並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少了幾頓烤羊肉可吃罷了。
如果你認同,請把這篇分享出去。
18. 生硬的翻譯
屆時父親與我,頗帶著興奮,至此處,這片原野,在一個陰天(像住在大都會裡的人,該這麼說,習於經歷的那種)。“噢,看哪,我的蜜糖,牛群正在擺動尾巴!牛群有活力地擺動尾巴,你知道的,凡是在熱天!”父親知道一切,我打賭,至少在我的年紀看來。他指導我注意關於鵝和鴨的喙的差異,或針對特快車地圖的研究,以到達下一個目的地,以及現在觀察牛群的尾巴的擺動。“到前頭看看,”父親建議,“只注意這些無情的攻擊者。”
這些牲畜們,一如我注意到的,似乎渴望離開,好往樹林遮住的,我們方才見過的,清澈的小溪飲水,而且天空變暗,當他一說了那些話的時刻。“基督,雨!”他叫,“很快會下雨。嗨,聽,這天殺的雨也許將要降下,於是讓牠們感到煩躁了。”
幸運地,我曾經,在那天和父親,吃了炙烤羊肉。之後我們吃了美味炙烤羊肉,緩行於多蜘蛛和多甲蟲的混合著草綠色之小徑,正在牽手,想牛群有活力地擺動尾巴,凡是在熱天。
19. 作品賞析
我們“去”看“綠色”的草地,象徵著我們住的地方沒有草地,更沒有綠色。這種撲朔迷離的「凝視」(gaze)建立了二者的不對等關係,由敘述者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所連結,使牲畜成為他者(the other)。既然他們多,我們少,為什麼是他們被馴服?既然他們運動,我們靜止,為什麼是他們被宰殺?短短一句話中,城市與自然,一與多,凝視與宰制──對立的事物使人迷惘。
特別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從對田園(pastoralism)的渴望與末句的破碎中充分體現。就像〈董小姐〉中“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所說:田園文學作為理想的寄託,在西方文學中由來已久。例如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黎西達斯〉(Lycidas)就藉牧羊人之口,吐露對早逝朋友的哀悼。但本文中的“烤羊肉”無疑代表幻想的破碎:羊群不居於仙境中,卻只是俗世用來果腹的工具。
20. 荒謬主義
J先生首次出現那種煩躁,是在一片草原上。那時穿著紅色洋裝的小女兒正在草地上晒太陽。他覺得有些暈眩,坐了下來。不像身體不適,反倒像坐飛機坐到一半,想起來走走,卻因為亂流而不能移動似的。
他在尋找這感覺的來源。微風,雲裡的太陽,草地上奔跑的牛羊。牧羊人放牧,城市人才有羊肉。城市人製造,牧羊人才有衣服。依賴著彼此,來掩蓋自身的虛無。這是言之成理的,他明白,又不明白。他賺錢,才能買羊肉,他繼續想。牧羊人殺羊,他才有羊肉吃,才有眼前烤肉架上,一串串熱騰騰的烤羊肉。他發現自己對牧羊人說了謝謝,掏出一堆零錢(因為想用掉零錢而不用鈔票),這串羊肉值這些錢。
這一切都沒有原因,沒有意義,他想。時間在流逝。牛會長大,女兒也會長大,羊會老,會被殺,他會老,他會死,J先生這樣想,一面伸展他的腿;他是會死的,他遲早會死。他的牙齒將掉光,膝蓋將磨損,心臟將停止,或(就算以上都沒發生)某一個細胞將發展成癌細胞,成為一大顆腫瘤,遲早。他不想就這樣死去,無意義的死,躺在棺材裡,像紙盒中美味的羊肉串(冷風吹涼了些),適得其所,沒有任何驕傲的成就,甚至沒有未盡的遺憾。
以上是J先生首次出現那種煩躁的始末。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