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哲學筆記#15
科學實在論
June 10, 2014

你們有看過恐龍嗎? 有經驗過引力嗎? 那電子呢? 被電算不算呢? 如果被電到就說是電子,那麼古希臘人就知道電子了。這些假設都是理論元項(theoretical entity),來幫助我們解釋現象。如果有恐龍,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這些骨頭。如果有電子,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被電到。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我們好理由相信這些東西存在。

就有人假設科學的理論都不存在。像是 van Frassen 和 Berkeley 都反實在論,都是經驗主義者,不承認那些超出經驗範圍之外的。另一方面,實在論者認為,根據我們現在最好的科學理論,那些無法經驗到的近似為真。

科學家不是不會犯錯的,但我們都選擇性的無視這些錯誤。伽利略(Galileo)就是實在論者。當他被宗教法庭審判,腳一邊在動,他還在喃喃自語,“可是它在動呀! ” 他說的不是他的腳呀[子宇注曰: 老師很愛耍冷....],是地球呀! 又像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後,他在信中寫道,就算不看目前進行的若干實驗,他也知道是對的。

可是伽利略相信海水潮汐是地球自轉的緣故,這是錯的。愛因斯坦不相信哥本哈根詮釋,希望找到隱變數(hidden variables),最後也是錯的。整個故事的moral是什麼? 科學家深切的信念並不是千真萬確,像他們想的一樣。黑格爾自認為他站在歷史的高峰,但是我們不是。[子宇注曰: 酸....]

如果你去看科學史,你會發現無數科學理論的成功持續好長一段時間,最後都垮了。你到墳場看到牛頓死了,托勒密死了…你難道會說,啊! 幸好我不會死。你應該說,根據歸納法,我是人,我也會死呀! 這是悲觀的歸納論證(pessimistic induction argument)。根據這樣,當今的科學理論很有可能唯假。

[鄭子宇發言: Hume不承認歸納法,怎麼辦? ]

他只是認為歸納法不能從理性被證成。我們不要求歸納法是健全論證(sound argument),只要求結論是可靠的。

[朱柏憲發言: 波柏(Popper)會說,因為受歸納的對象相當不同,我們不能互相比較。事實上,近代的科學可解釋的元項應該越來越多。]

但是也誠如庫恩(Kuhn)所說,晚近的理論並不是在每一項都勝過前面的論證。

這裡我們遇到一個麻煩就是整體論(holism)。現在,實驗真的可以判定理論的真假嗎? 我們從理論T得出結果E,但是實驗得到 ~E。根據否定後件得 ~T。可是實際上不是這樣。我們有誤差,會有輔助假設,都可能有問題。推論應該是: 

T, A1, ..., An ➔ E.
~E.
A1, ..., An.
——————
~T.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確定了實驗沒有誤差,~e是可靠的,而且輔助假設A1, ..., An都是對的,才知道~T。實驗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頂多告訴我們可能是對的。你要去肯定理論為真,沒那麼簡單。

又有人提出決斷實驗可以判斷不相容的理論至少有一個為假,如果他們得出矛盾的結果。例如,如果光的粒子性與波性得出不一樣的速率,他們就不共戴天,不能同時活,但是可以一起死,同歸於盡。可是科學家沒有得出相異結論。

其實如果T1和T2不相容,而T1是錯的,那麼我們也不確定T2是對的,因為還可能有T3,T4,....。又有人說了,如果T1, ..., T10窮盡了某個現象所有可能,但T1,..., T9都錯,就知道T10是對的。但是我們無法窮盡所有可能。你只想得出T1, ..., T10是你想像力不足呀! 

有人認為,像是Fresnel用以太的振盪的疊合,預測出繞射圓盤的光會在中央出現圓點,讓Poisson相當驚訝。Eddington預測日食時光線的偏折角,果然正確。這些都是驚人的預測,還有很多。

於是,科學實在論者要捕捉的直覺,叫做無奇蹟論證(no-miracle argument)。有兩個解釋在競爭: 理論近似為真,還有理論是碰巧預測的。但是後者爛得要死。這好像說,說那位同學常常拿書卷,那是碰巧的啦! 

然而 Laudan 認為,近似為真不能說明科學理論為何成功。怎麼會這樣? 回顧科學史上,以前很成功的熱質說,以太說,最後都是假的。於是理論預測性高,和理論為真,這兩個連結沒這麼緊密。以太說沒有以太,這個跟炸雞桶沒有炸雞一樣,這樣哪叫近似為真啦! 於是成功的理論之中,非近似為真的理論要多於近似為真的理論。

另一方面,近似為真代表還是有錯,這樣怎麼知道結論沒有納入錯誤。總之,我們不能以近似為真來說明理論的成功。這樣的論文就很漂亮,有深度。這個讓給你,那個再讓給你,我還是贏。

[子宇注曰: Laudan對“真”的理解比較強。若以輕微的反實在立場代之,比較合理,這樣我們不再堅持它們近似為真,但是可以解釋為何預測成功。我們假設有以太,是因為它的某些模式符合實際現象。儘管少數是錯的,以太仍然描述了光波的某種現象。]

另一方面 van Frassen 認為,“近似為真”並不一定是理論具有預測力的最佳解釋。我們只知道達爾文式的天擇: 留下來的是最適合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必須說明實驗的篩選如何使得理論近似為真。

另一個路線是質疑最佳解釋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怎麼質疑? 實在論者說,提供最佳解釋的,直覺上,就是最可能為真的。可是反對者說我沒有這個直覺呀! 支持者拿人家根本不接受的規則當前提,這個是循環論證。

實在論者會說,我們為什麼沒有理由接受? 我們每天都在用。法官採信證人的時候,也是看最佳解釋。

先看Hungerford的反對。判斷說明的好壞,都是主觀。這好像你說臭豆腐好吃,我說不好吃,這個沒有誰對誰錯,沒得辯啦! 如果因人而異,那麼判斷的標準是多餘的(redundancy),無法形成共識。

接著是Voltaire的反對。就算是大家有共識的,跟解釋的真假還是兩回事。令人滿意的解釋不一定為真;真的解釋可能不令人滿意。例如說,大部份人認為最統一的解釋最可能為真。這背後有個形上學預測: 世界是優雅的,簡單的,統合的,但是你怎麼知道? 我們的世界可能是複雜的。

第三個反對,壞籤桶論證(argument from a bad lot)說,就算最佳的解釋只是目前知道的最佳,其為真的機率仍不高。最佳的解釋若不太可能為真,這樣哪門子最佳? 這好像我們有一桶爛蘋果,我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跟你說這是好蘋果,他還是爛的啦! 

這學期的科學哲學上到這邊,因為時間的關係,有很多議題其實來不及講。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免費的線上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裡面都是請教授撰稿的,正確性沒有問題,也有附書目。[盛子安低聲道: 寫報告的時候隨便google一下就會看到那個網站....] 

下禮拜的考試不會太刁難,只要你們讀書的時候稍微想一下我對這個議題的立場是什麼,我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就可以了。謝謝大家! [眾熱烈鼓掌。下課我跟朱柏憲,陳盈皓,鄭澈,黃昱嘉,還有大二的物理系學弟妹去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