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哲學筆記#7 
庫恩和典範(下)
Apr. 8, 2014

上次庫恩說觀察不能中立於理論,同學不太能接受。如果兩個觀察者都具有正常的視覺機制,他們視網膜上的實像大致相同。但是他們看到的也一樣嗎? 應該不一樣。你們看這個階梯,可以被看成凸的,也可是凹的。這個兔子也可以是鴨子。

再舉例,心理學家在正常撲克牌裡參雜了“紅色的”黑桃(spade),大家沒發現之前要嘛說是黑桃,要嘛說是紅心(heart),但發現後才認出是紅色的黑桃。可見眼睛看到完全相同的東西的人,也會得出不同結論。

又如伽利略(Galileo)的同事看到木星的衛星時,他們是真的沒認出這些是一個星體,而不是硬拗。他們相信亞里斯多德說法,月外的天球永不會變化,故忽略了天體變化。中國人的宇宙觀,相較之下,沒有排除天象變化,於是很早就紀錄新星(nova)。

[子宇注曰: 這是《結構》書上的例子。雖然觀察可能因為理論的指導而忽略一些東西,可是經過長時間,我們期待大家會漸漸指正那些疏忽。]

相較之下,鉅細靡遺的記載對科學是毫無幫助的: 你會記下你的鞋子,牆壁的顏色....。老實說,你從來不是在記光點上上下下的晃動,或是水銀表面上的起伏。你記的是氣體體積,是電阻等等。何況以理論修証實驗數據,也是常有的事。

[子宇注曰: 現在應該不太會發生這樣的事。很多獨立團隊都會檢視數據,還會用統計理論分析。如果雜訊中有什麼規律性,比較難被矇混過去。而且儀器的輸出結果還是獨立理論的,儘管我們對儀器的運作原理可能有歧見。]

他說,克普勒的太陽是不動的,托勒密的太陽是動的。一個東西不可能是動的也是不動的。所以,克普勒的太陽不是托勒密的太陽。又像是牛頓的質量是不變量。愛因斯坦的質量是變的。他們講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因為連語詞的意思都不同。你用的詞的意義,跟我用的詞不一樣,怎麼可以爭論誰對誰錯呢?

[子宇注曰: 表面上不一樣,其實他們可以被翻譯成共同承認的語詞的陳述。例如說,牛頓會說慣性(力跟加速度的比)不隨速度變,但愛因斯坦說會變。這應該是一測就知道的事?]

[此外,很多情況下,其實還是有可能以共同承認的語詞,翻譯不同典範中理論辭彙。現在雖然兩種質量的觀念不太一樣,他們都說明了受力與加速度的比值的性質。現在施加動能,牛頓預測慣性不變,愛因斯坦預測能量會增加慣性,而且他們都承認觀測儀器的正當性,那麼哪個正確就非常明顯。

[不可共量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不同語言本來就不能比較,但是預測能力可能類似。像是大家知道,在Lagrangian formulation是沒有力的觀念,牛頓也沒有“作用”(action)的觀念,但是他們可以互推。Hamiltonian formulation也是。但是理論吻合不吻合新和舊數據,是可以比的。事實上上述三種公式,都預測了粒子的軌跡。]

所以庫恩是很康德的啦[眾笑]。只是在康德,時間與空間是感官的先驗範疇;在庫恩,這叫典範。你要說唯心也可以。

還有一個不可共量的理由,就是不同典範對什麼是不是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重視程度也不同。例如說牛頓粒子說認為光打在固體上會產生壓力,而波動說就不承認有光壓。舊典範的問題常常直接被新典範忽略,或直接承認無法解決了。

何況怎麼評判一個理論好壞的標準,就內建在典範之內了。沒有一種更高的標準能仲裁這些。就算我退一步,承認有些共同承認的價值(virtue),他們也太過模糊,所以被詮釋得不一樣。

舉例,牛頓的理論出來後,宣稱月外天球和月內天球遵守相同定律,海潮跟單擺都遵守運動方程,這些瓦解了亞里斯多德學說。雖然這樣,歐陸上一開始反應不彰。像笛卡兒,一個機械論者,認為都要有機械的解釋,不承認超距力。太陽對地球到底憑什麼機制可以拉住它? 還不能被屏障掉? 太神秘了吧。相較下機械論的解釋是,行星都被微粒碰撞,成漩渦狀運動,像洗臉台裡的軟木塞成圓周運動那樣子。於是大家對解釋力的觀點都不同。

何況,每個理論的優點都不同。甲的比較簡潔,乙的預測力較佳,丙比較吻合....這樣怎麼比? [子宇注曰: 在尖端的領域可能是真的會出現的情況了。我們通常期待最後會有一個理論明顯擁有較多優點,而在此之前各個研究團隊都在競爭。在此之前不同立場只是信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