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考古美術校外教學——參觀故宮“吉金耀采”青銅器常設展
Mar. 28, 2015

一大早起來搭到士林站搭紅30巴士,上午九點“考古美術與早期中國”課的同學到故宮博物院的大廳集合,由上課老師,歷史系許雅惠教授,親自講解。我都在欄杆上或地上打字,好像常常擋到來潮洶湧的對岸朋友。今天的目標,老師說,是以後同學參觀美術展都不用導覽,可以自己用眼睛發現。其實圖片再怎麼清楚還是有許多細節被漏掉,像是範線(陶塊銜接之處造成銅器有個線)在現場就相當清楚。因為皇帝的收藏來源不一,各個年代地點都有,相較之下考古出來的都是一批一批,例如說婦好墓一起挖出來的很清楚就是在一起。今天的清單是老師特別選的,依時間介紹發展,也讓小組去觀察並寫報告。

[早商器群]
青銅文明標誌了人類發展。大家可以想像背後的人力要多少: 要有採礦工,把銅礦練成粗銅餅,再根據銅錫的比加多少顆錫。在二里崗時期還在摸索銅器的能耐,已經在殷墟時期已經成熟。一開始器壁薄,口沿有反摺痕跡,可能是受到打製銅器的影響(因為銅片是可以折的)。細線淺浮雕跟深刻寬帶紋是比較早的。二里頭的鼎,一隻腳有對到耳朵,所以如果雙耳在左右,腳不會在正中間,這樣就醜醜的。但是二里崗的鼎,雙耳中央會對到後面的腳了。

[亞醜器群]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415267
殷商時期裝飾轉厚重,有猙獰的獸面紋。一些日常生活用不大到,禮儀用的器物,展現了身份地位——溫酒的,裝酒的,宴享的,都有分。這個隸定作“亞醜”的族徽,是墓的形狀,裡面有帶面具的人。這一家山東貴族擁有這麼大的器具,在殷墟也只有貴族有,必然來頭不小。它們大多是方形的,巨大厚實。

[犧首獸面紋圓口方尊]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10329
商周之交的犧首獸面紋圓口方尊亦同時展現出南北特色。他的紋飾還是類似商代幾何形獸面紋。然而其瓶身的鳥或獸首的高浮雕相當突起,而且鳥的脖子上有燕尾紋(V形紋),獸首上有魚鱗(U形紋)。我們回想起之前讀到的文章(Rawson, Contact between southern China and Henan durung the Shang period, 1992)中,所提到婦好墓中受到南方活潑的魚鱗(湖南湘潭豕尊)和燕尾紋(湖南醴陵象尊),到了北方變失去原來寫實的脈絡,被放到奇怪的地方——豬身,象鼻上。在這個尊上,印證了文章這點。

[頌壺]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11567
孔子說,“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可是其實起初周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征服了文明茂盛的商人,周人起初繼承那些貴族工匠的傳統,後來也自抒機杼。之前看到的一些商朝獸面紋,都是方方的細線淺浮雕,成規律排列。如果殷墟風格比較拘謹而平穩,也以抽象的模式為主,周初的銅器常常尖尖的,不大尋常。寶雞紙紡頭的尊,有許多尖尖的稜脊,動物形狀誇張,顯然不在商朝文化圈裡,禮儀的規範,什麼東西該一套一套,也未如此細緻。

然而,周人在克商後一百年內已經發展出獨有的寫實風格。像是陝西扶風的單式窖藏,寬帶變得粗大,有大將之風,新出現的鳳鳥文,盤龍文等,更別有風味。可見對比商人近距離地把玩上面的雷文地(多層的細緻紋路),周朝觀看禮儀的貴族人數變多了,器物也適合遠觀。

在獨立的櫃子裡,西周中期的頌壺非常大一個,旁邊有個小朋友一直跳一直跳想要看清楚蓋子上面,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頂上有個鏡子給我們看,哈哈。它有把手,蓋子相當細長,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為了有可能內側寫有銘文。牆上也有銘文,隸定字對照與翻譯。頌壺的頸部和圈足固然有雷紋與地紋,但沒有做很細,中間則完全沒有地紋。不同於以往細線淺浮雕,本器展現出豪邁,學者認為是適合遠遠看用的。上面不似商代華麗的三層花裝飾,而是蟠龍紋,突出了強調的主體。它有繞來繞去的感覺,還有立體的浮雕,並用交疊的方式表現出景深。

[殷句壺]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10135
殷句壺的肚子胖胖的,有點像卣,不是其他壺的那種流線型,有點可愛,讓我想到寶雞的豐尊跟伯各尊卣。跟頌壺造型類似,但比較俏皮。耳朵有獸首形也很可愛,不是用銅環,而是一體成型。腹部的類似深刻寬帶紋。因為看得出範線,顯然工匠沒有做到沒有完全對稱,甚至在獸臉上的線也沒被磨掉。

[雙龍紋簋]
http://antiquities.npm.gov.tw/getCollectionImage.aspx?ImageId=363039&r=16271825236
雙龍紋簋,西周早期器,繼承了商周之交的獸面紋,但已加以創新。身上有很細的菱格紋,為第二層裝飾,卻沒有地紋。這樣的單層緻密紋,更突顯了龍的身軀。在設計上他已經有考慮到蓋子跟把手,各是龍的一部份: 蓋子上是兩對角,兩隻龍轉半圈之後交纏上去,他們角凸了很多出來,形狀一尖一圓,並不同,看起來像外星生物。這樣的巧思將美感設計與實際功能結合起來,而整體的寫實風格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潑。我想起方彝類似宮殿的形狀,而婦好墓的鳥卣整體是鳥的形狀。而觀察這件簋,顯然周朝工匠的設計又更推進了一步。

[嵌金銀松石犧尊]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9802
這些周禮裡叫做犧尊的酒杯,中間是打通的,從嘴巴倒酒。形狀不完全寫實,像狗狗,有點可愛。青銅器中的動物常常結合許多不同動物特點,不一定是哪種。我感覺動物的肌肉有點誇張,不完全寫實。相較之下,近東的文明就有許多非常寫實的雕像出現了,絕對不會又像豬又像狗的。

它的身上有金屬線,也有後來才嵌上的玉石。他身上很多反光,表示已經被收藏家摸過了很多次了,而且打過蠟完再塗假鏽上去。這個在古董界叫“熟坑”。有的圖和幻燈片不一樣,是因為貴重漂亮的都被古人處理過。故宮藏品的來源,或是皇帝的東西,或是收藏家的,或是故宮買的,可能被玩來玩去摸來摸去,變得亮晶晶的,甚至再把它打蠟或是去銹的。也有人為了古樸感,再加上人工的銅鏽。現在的學術界,當然不會做這種破壞文物的事情啦。

[狩獵紋壺]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10959
戰國的狩獵紋壺就相當古雅細緻,有許多狩獵浮雕,乍看給我感覺像希臘的陶壺。比較有出現人的存在,或半人半獸,這些特徵是以前沒有的,在這個主題上也可感覺到社會的變遷。因為大量製造,上面的紋路其實是用同一個陶模印的。相較下商朝人真的很費工,雖然陶模可以多次壓印,仍堅持手工製作。今天我覺得最漂亮的就是這個,真的很喜歡,很想把它買回家(誤)

[子犯編鐘]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664484
西周之後器物種類急劇減少,比較重實用。因為農業的進展,裝穀類的器皿也變多了,酒器變少(可見商人真的很愛喝酒....)像盉,盤,盂,等水器,或是鐘與鐃等樂器,多樣化的器物出現。

子犯編鐘有八個,銘文是寫在鐘的中間,要合在一起看。子犯是重耳的舅舅。重耳流亡,城濮之戰的歷史都被記載銘文中,應證了史書。我感覺不大實用,因為不是說鼓棒一下就敲到字或是鐘枚了嗎? 鐘枚是上面的突起,以前以為是調音的,後來學界認為大概是裝飾吧。其實是內側有一個地方可以被磨掉,如果音不準就只能再磨,但是磨了就沒有了,感覺不太科學,我也不知道他們的標準音哪裡來。其實我猜古人也不太注重音律吧,他只是儀式的一個象徵,就在那邊哐哐哐一直響就好了。

[散盤]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415299
散盤是兩國戰爭後的土地合約,是歷史上最早的契約。因為太珍貴了,故宮從來不曾出借。上面的獸面紋樸實均勻,分佈在瓶身下半,文字相當多。青銅器中衰後,重點已經不是花紋,而被其他功用取代。在毛公鼎和散盤中,顯然銘文重於紋飾。“商朝人很care的,他們已經不care,”老師說。銘文之間有一些圓點,是不同陶塊之間,原來是洞。原來內範和外範間被加個圓墊片卡住,那個洞最後他再倒銅汁補齊。

[秦漢的青銅器]
青銅器的濫觴,是貴族之間彰顯身份的象徵,像今天男生看到女生提名牌包包,覺得有氣派,就會去狗她們。那麼到了東周末年,許多國(戰國的國)已經是卿大夫在掌權,既有的秩序崩壞,青銅器的衰微也不意外了。許多殷商的核心禮器已經匿跡,傳統的禮器有的變成大量製造,質地粗糙。也有許多新器種出現,因為沒有傳統包袱,裝飾的自由度比較大。更多實用的秦漢物品,禿禿的,沒有銘文,滿醜的。像燈,香爐,葫蘆之類。因為統一度量衡,也有度量衡器出現。

雖然鑄造技術還是塊範法(把陶模分成好幾塊作),但也會用印模在陶土上印花紋了。因為模子要用在大大小小的器物上,如果圓周不是其簡單整數倍,最後就會疊到,覺得很醜。也有的沒有蓋好,例如三個圖案一組,因為邊邊疊到的關係,我都可以發現最小晶格了(笑) 

那些靈動的饕餮,馴獸的巫蠱,轉為封地賜賞的官腔銘文,戰爭割地的契約條文,最後乾脆銷聲匿跡。盜墓者掘過的,古董商磨過的,皇帝鑑賞過的,跟國民黨的火車一起撤退到南方的,這些青銅器見證了幽渺的三代,禮法森嚴的古典時代,封建崩壞的諸子時代;當青銅衰微,一個編戶齊民的世俗新秩序也隨之展開了。
 

arrow
arrow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