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ca. Feb. 2013
(以下引號裡的數字是排練號碼)
mvt. I: 不論調性安排或結構,相當古典而緊湊。“1”到“3”後8小節,旋律一氣呵成,又動人,又有明確的高峰。如柴可夫斯基,拉氏也有一種旋律的天份呀。發展部到再現部一段,不錯。Molto precedente起(“7”後9小節)引進新動機(大提琴,低音提琴),跟主題一起出現。這幾小節和聲不大自然。之後交替發展,然後副主題也進來了(“9”起)。到了再現部(“10”後9小節),方才發展部開頭的動機,正式與主題對位起來。後面都照常。只是開頭的鋼琴伴奏,及許多地方,僅隱約可見。作者除非特別為了貢獻管弦的音色而加入鋼琴作伴奏,不然為什麼要這樣折磨鋼琴家呢,畢竟他們彈的聽眾聽不太到。
mvt. II: 好聽 <3 鋼琴3拍子,長笛4拍子,效果特別。“20”前8小節開始,方才的主題變成小調。憂鬱的3對2節奏,還有兩聲部輪唱,令人想到布拉姆斯。“22”後7小節起到主題再現前,就比較無趣了,難以記住。
mvt. III: 規整的奏鳴曲式。副主題在呈示部為降B大調(“31”前16小節),再現部為降D大調(“37”前16小節),呈現往下屬的方向之移動。“33”後9小節Presto這段和弦間關係疏遠,靠著外聲部是明顯的半音進行來若有似無的連結。“34”開始,有賦格式導入的意味,但只是做做樣子,僅有兩個聲部獨立性較高。“38”後17小節後的尾聲冗長,歹戲拖棚。
本曲對不和諧音的處理較大膽,卻仍同屬調性和聲: 整體而言,不和諧音都可以和聲外音(non-chord tone)解釋。為什麼拉氏能以保守的和聲營造出他沉鬱的特色? 我在想這些濃烈的特徵不無相關: 即使在大調仍借用不少同名小調的和弦,甚至向下屬移動 (“31”前15小節);屬九和弦,屬十一和弦的使用(“30”後16小節這幾小節);強烈半音化而快速的進行(“28”)。實際上,如果管弦樂的和弦明確,鋼琴的不和諧音不管是什麼,都不會太刺耳,尤其在快的速度之下,就像爵士樂那樣。然而,我不偏好本曲被奏太快,否則真的很難跟上和聲,只聽到一堆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