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一些柏拉圖對話
ca. Feb. 2013

G. M. A. Grube (trans.), John M. Cooper (revised) (2002). Plato: Five Dialogues (2nd ed.).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柏拉圖的論證漏洞百出,甚至顯得可笑。聽蘇格拉底講話的人一直猛點頭,起初讓我有點懷疑希臘人的智力,怎麼有辦法建立古典文明。轉念一想,我們不能以今非古,畢竟他是第一個提出這些問題的人,並且作出了看似可信的努力思考,還怕讀者不懂,會重複說明或舉例。固然中國名家也有邏輯推導,希臘人也有一些崇尚神秘的學派,然而整體而言,希臘人的思辨能力與風氣仍然大勝啊。

〈申辯〉(Apology)的25b: 蘇格拉底說許多養馬人可以“腐化”(也許有“使用”的意思?)一隻馬,類推得到一個人不可能腐化許多人。緊接又說(25c): 我若腐化(corrupt)別人,會讓別人變壞(wicked);壞人會傷害別人,因此我冒著自己受到傷害的危險,這是不可能的。總之蘇格拉底的論證在現代人看來難免十分可笑。也許他真心相信一些錯誤的價值觀。也可能對別人洗腦對他有更大的好處,勝過他被那些愚蠢行為傷害的可能。

〈游敘佛〉(Euthyphro)中,蘇和游兩人討論虔誠(piety)的許多定義,最後仍沒有結論。對不信神的人,答案倒簡單: 神只是人構想出來的這樣子的事物,在其中我們設想,人若滿足一套標準,神必然酬賞人,故不需什麼理由提出解釋“何為虔誠”。

〈克里多〉(Crito)中,蘇格拉底堅持: 我在雅典長大,受益於雅典的法律;又留在這個城邦而不移民,表示對法律的全盤接受。現代人可以反駁: 當時,人民修法的制度還不健全;況且,一個人接受他講的那些民事法條(結婚或繼承),不代表得默默承受不公正的刑事審判。畢竟,如果申辯篇的場景屬實: 檢察官不用舉證,陪審團不用迴避利益關係,還可以量刑兼裁量,實在很誇張!!

〈菲多〉(Phaedo)主要討論靈魂是否存在及是否不滅,論證很長,不乏精彩段落。例如,他們認為,靈魂存在的根據是,人學習抽象知識,必定是回想前世已經有的理型的知識。這樣的誤解來自,古人完全忽略人類心智歸納與抽象的能力。105d後論證靈魂不滅,在我看來推論謬誤根源於“不死的”(deathless)一字的歧義: 靈魂是“死”的相反,不代表它是永遠存在的。

讀了他的事蹟,我不禁想查查蘇格拉底之死的真相。常常聽到,蘇在街頭上駁倒權貴人家,得罪許多人。可是按照柏拉圖描寫的群情激憤的樣子,難道當權者甘冒不良的名聲,因為微不足道的理由,處死一個無害的老人家,還動搖民眾對法律的信心嗎?

看完這本譯者(Grube)的前言,也許我只能猜測,蘇格拉底顯然有搞政治,一定是被作掉的。蘇就是今天的名嘴吧,每天在雅典廣場上宣揚他的思想,作柏拉圖一幫人的領頭羊。在〈理想國〉(Republic)裡,蘇不諱言許多反民主的思想。蘇對民主的疑慮不無道理,亦有些在現代人眼裡十分偏激。既然柏拉圖是貴族,在對話錄裡常常跟蘇格拉底聊天的那一幫人,一定就是代表貴族利益的一卦。政治上,波斯——希臘戰爭結束後,希臘內戰頻繁,政權多次易主,只要能富國強兵就能上台。今天是民主,明天或許是寡頭(oligarchy),或過一陣子又變僭主(tyrant)當權。不用說,蘇格拉底一定輕鬆得罪一票高官嘛。

柏拉圖的對話錄真實成分可能很低: 不但對他的老師避重就輕,尤其對蘇搞政治的過程絕口不提。像是〈申辯〉審判過程,與色諾芬(Xenophon)的記載有出入。另外,〈菲多〉中有很多理型(form或idea)的思想,亦有畢達哥拉斯(Pythagorean)學派的影響,都不大可能是蘇自己的思想。甚至,柏拉圖自己都說不在服毒的現場,學者認為他一開始就打預防針,說明這不是真實記載。現代人濫用蘇格拉底很嚴重,可是我不禁開玩笑地想,假托蘇的名號的第一個人好像就是柏拉圖。如果今天扭曲古人的書如此暢銷,不僅是不尊重和不誠實,也讓我們對大眾的求證能力感到憂心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