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
May 11, 2012
好,這不是小學作文。我跟大家解釋一下這篇來歷是什麼。是我姑姑委託我介紹他,要登在金門同鄉會刊物上的,後來我爸本人拒絕出風頭.... v_v (不過我再看一遍,被我寫成這樣,拒絕應該也是人之常情嗯。)
% % % % % % % % %
我的父親是個土木工程師。從我現在能追溯的記憶以來,爸爸就常常講解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舉凡向日葵的螺線數目為費氏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深海雖然沒有可見光透入,魚為何還是彩色的;桁架(truss)如何穩定結構,避免挫曲(buckling)等等。
我還記得很久以前我問他,人的眼睛尺寸很小,為何能夠看到這麼廣大的區域。我忘記他怎麼回答的,但是他耐心地和我講了很久! 又有一次我拿顯微鏡看印刷物,看到紅黃藍的圓點,我說,“我好像看到分子了!”,結果爸爸竟然說“對!” 我相信這個叫善意的謊言。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玩用腦的玩具,像是“龍博士魔術金字塔” (絕大部分“高級題目”我到現在都解不出來),“通勤時間”(Rush Hour),“過河” (River Crossing) 等等,爸爸也都不吝惜的買給我。有一陣子,我為了摺紙,叫他把包裝紙裁成很多正方形,而我每天折出許許多多的千羽鶴(紙不完全斷開的幾隻鶴),和各種正多面體與星狀體。說不定這些益智遊戲和摺紙的訓練對我日後空間想像的能力有幫助也說不定!
大概在我小學二年級時,爸爸買了一本《毛起來說三角》(Eli Maor, Trigonometric Delight),《毛起來說e》(Eli Maor, e: The Story of a Number),《數學是啥玩意》(Sherman K. Stein, Mathematics: The Man-Made Universe)等書。這些數學大概介於高中和大學程度,在當時來說實在太困難了,但是爸爸在我還來不及對他們產生畏懼之前,就常常告訴我一些公式的物理及數學意義。日後,我經常回顧這幾本書,現在書背都快散開了。每隔一段時間,我發現能夠比以前多理解一點一滴的內容,就覺得非常欣喜。
他曾說,“只要看了一本書幾頁,並且好好思索,就值回票價,因為作者可能花許多年,才有辦法把複雜的概念表達得簡單易懂。” 因此只要我有需要,他就會不惜請圖書館透過Amazon訂書。媽媽常抱怨他浪費錢,曾開玩笑的表示,“要怪我們一家三個人都讀書,才會連書架都沒地方放!”
上高中或大學之後,我在證明困難的問題時,爸爸仍不時會在旁邊給我意見。我學的許多內容已經超乎他的專業領域,因此現在反而換成我重新講一遍我的想法,到他聽懂為止。有一個人在旁邊聽時,我必須更仔細的釐清思路,也因此時常發現思考的瓶頸,而使問題迎刃而解。
爸爸以前在明尼蘇達留學時,常在東亞圖書館看雜書,所以對歷史知識相當淵博。我們通常能有風度的辯論,並了解對方為何有不同看法,或用他的話來說,“agree to disagree”。我們出去玩的幾次珍貴的回憶中,他總是和導遊搶麥克風,和大家說笑話或奇聞異事,也不知道導遊該高興還是生氣。我也不時和他討論新聞時事。說到這裡,不論到哪裡玩,他都沒有心情看風景,而是拿著相機叫我擺好姿勢。雖然我常常覺得實在很煩,也許多年後哪一天我反而會珍惜他花這麼多時間整理的可貴紀錄吧....?
他長能在演講時,說出幽默又發人深省的句子,化解尷尬的氣氛。有一次他的同事在會議上抱怨學校教學評鑑太頻繁。爸爸就和大家說,要讓小孩長高,不是一直量他的身高,而是給他喝牛奶! 後來,大家想到“鄭主任”,就想到他的“牛奶說”。
他還有一個令我佩服的專長,就是很會送禮。他總是在最後關頭從家中找到合適的禮品,也能在腦袋裡搜尋該到哪裡買什麼。他和我強調,“把書讀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人際關係。因為你現在的同學,未來說不定都有需要互相幫助的時候。”
爸爸時常告訴我不要害怕改變。從前,他都把可回收的垃圾丟在垃圾桶裡。我說要丟到前院的垃圾袋裡,一起拿去回收;他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走過去。經過一番爭吵,我說,“你不是要接納改變嗎?” 後來我在廚房放一個小垃圾桶,裝可回收的垃圾。他得做好分類,但由我拿去定期倒到院子的垃圾袋。後來他就照作了。
爸爸對家人十分關心。國中時,他常常早上坐計程車送我到學校,再搭到台北車站,搭火車去中原大學。雖然要多花錢繞路,他認為既然讓我睡飽,增加學習效率,就不算白花錢。另外,以前有一陣子媽媽晚上睡得不好,爸爸就每兩三個小時起床看她有沒有打呼。我問他會不會太累,他開玩笑說,”沒關係;我的睡眠是可以被打斷的! 我大概可以在從前的鄉下養豬,每兩個小時就要看有沒有人偷豬。”
經過一天疲倦的工作,爸爸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頹靡的亂轉遙控器,也沒有專心在看電視,並一邊吃花生,喝紅酒。有幾次他睡著了,把紅酒灑到沙發上。我慶幸我有一個這樣平凡卻又不平凡,抱著花生罐呼呼大睡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