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心(kokoro)
Sep. 25. 2014

Soseki N., McKinney M. (tr.) (2010). Kokoro. London: Penguin.

我費了很大力氣讀完這本朋友推薦的“經典作品”,卻無法感同身受其中人物。本來覺得與其打這篇心得我還不如去寫作業,可是又希望熟悉日本文化的讀者化解我的偏見。

從最大的疑惑開始。為什麼朋友K會自殺? 是他喜歡的女生突然訂婚? 還是因為他發現自己不能做到清心寡慾? 按照K所言,也許他最大的難關是自己追求的生活理想和愛情無法兼得。但是這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呢....? 

老師又為何始終不願意告訴太太? 雖然他自己說不是為了破壞妻子心目中的印象(雖然我不懂為什麼這是罪惡),而是因為怕妻子“面對這些罪惡而受玷污”(沒有比較好懂),可是他脾氣的乖戾造成妻子一生這麼痛苦,啊又只會喝酒,簡直是個廢物呀。然後因為奇怪的理由自殺,讓妻子孤苦伶仃,還囑咐敘述者不能告訴太太,讓他永遠不知道,根本垃圾啦!!! 全篇最正常的人就是他太太,一輩子無怨無悔跟在老師身邊。

當然,順著老師的自白,因為他自己痛恨叔叔竊取財產到名下,這件法律上沒錯卻違背了親人間的表面(prima facie)義務;可是他又發現自己也跟叔叔一樣: 平時是善良的人,終究是惡的。而最後是K自己在遺書中隻字未提,也就原諒了老師,甚至肯定了他。相較之下,老師做的第一件事,是確認遺書沒有寫到自己,然後才把遺書折回去,擺回原處靜待大家發現。這才使得老師這麼愧疚,覺得他完全比不上K。最後,不僅是背叛K的罪惡,他開始沒辦法跟自己自處: 起初的罪惡感深化成更多自我厭惡跟自卑,更完全喪失了對人的信任。

可是“老師”(sensei)為什麼覺得K的死應該由他負責? 是因為他故意奚落K沒辦法專心在靈修而分心? 還是因為他先把女生追走,造成K精神崩潰而愧疚? 這到底哪裡有不對呢? 先生沒有義務先跟朋友溝通他是否跟小姐訂婚呀。

我發現我像西方人一樣講契約跟責任,可是明治時代的日本人心裡好像先想到信任跟原則。顯然異文化的人無法體會很多事情。以前日本男人真的是很愛切腹: 乃木跟K都是殉道式的死,就跟基督徒殉教一樣,有種獻身的意義吧! 雖然我無法接受,也許昭和時代的人可以接受。先不講這麼遠,可能我到三十歲的時候會覺得我現在煩惱的事情非常愚蠢呀!

有西方評論家指出,文中提及乃木希典(Nogi Maresuke)的切腹,老師和K的自殺,還有敘述者父親的死,都象徵了上個明治(Meiji)時代的結束,與昭和(Showa)時代的來臨。他們自殺都源於理想跟現實的差距,其道德觀也屬於舊時代。敘述者“我”對老師的不理解,就相當於夏目本人害怕社會過分尊崇卻不理解他,於是他筆下於新舊兩時代之衝突的人,既不願拋棄日本價值觀,在接受西式個人主義時也於心有愧。雖然這樣的理解不無道理,也於文有證,可是我還是不理解其動機。看完亞馬遜的網友評論,原來許多英文讀者跟我一樣困惑....。

英譯者(E. McClellan)的文筆佳又通順,而我也相信夏目的散文,樸實無華又由景寓情,會是我喜歡的。但是這劇情的進展實在太慢了,而很多部分與劇情缺乏重要性。像是詳細的描述老師跟K去哪些地方散步,敘述者在海灘上哪一天看見老師做什麼....。作者巨細靡遺地描述人物內心的想法,有時候又陷入長篇抽象的思辨。

像是老師的信裡講到他漸漸喜歡上房東的女兒,描述她的一言一行,幾十頁就過去了,可是竟然對她的容貌或個性都沒什麼形容。然後他懷疑K也喜歡她,幾十頁又過去了,這樣騙稿費我也會呀.....。不過,明明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作者卻有辦法把它講的非常懸疑,我也只好佩服了。

除了本書以外,我看過的日本書籍就只有“挪威的森林”及“海邊的卡夫卡”(的英譯)。如果不增加些樣本的話,我實在沒辦法懷抱日本文學有所共鳴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