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Oct. 25, 2014
今天我跟西莉雅去東吳聽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下午跟傍晚各一場聲樂為主的音樂會(其他還有很多場)。上次我踏進東吳的校園,也是去年音樂節。在一大堆看似古堡別墅的豪宅對街,就是東吳大學燙金的大招牌。一條長長的路指往松怡廳,和旁邊食堂;山上是圖書館,裡面有豐富的音樂書籍和譜。它們在盎然的山色圍繞下出奇幽靜,我都要以為路邊的一條引水的溝渠裡面的函洞,或是山坡轉角處的發綠的石階,會通向世外桃源也說不定。
音樂會的曲子都有一定的現代性,但是非調性之中還有很多種區別: 有人以和諧音程疊置和弦,有人把完全無調性跟調性夾雜,有人用無功能的和弦進行,有人用無調性但侷限在他發明的某種音階,有人把五聲的旋律全部對完全無調性器樂。我比較喜歡有的有調性有的完全無調性,但是要統合的好也不容易。限於我的知識,我只能儘量用心去感覺....不過完全無調性的還是很容易催眠我(被踢)
歌詞和音樂的結合的做法也有許多種。有人用朗誦或半朗誦(荀白克首創的die Sprechstimme),把器樂當背景;有人用較明顯的動機發展;有人把重點放在旋律的輪廓如何描繪歌詞的情景(tone-painting)。另外我的印象是,無調性的曲子叫沒有和聲的張力鋪陳,作者心裡的敘事的步調跟觀眾心理不一樣的時候觀眾就覺得無聊了,當然這還是很主觀的。
“詭敘契約”是滿精彩的獨白,可是歌詞太過淺白,而且光看歌詞會看不懂劇情,有點可惜。“楊宗寶與穆桂英新傳”是男高音兼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呼應中國說書一人分飾兩角的傳統,讓我也想寫的類似的,覺得好好玩噢! 長笛在旁邊烘托氣氛,但大多是沙沙的聲音並不好聽,也許是為了模仿中國樂器。“三首狄金生的詩”都很好聽,但因為歌詞太短了,我會希望重複些許。“因為風的緣故”是我最喜歡的,也許因為他比較類似post-Wagner和聲,敘述者酸酸甜甜的守候,和放手任由命運又帶著焦急的心情躍然紙上。“特技家族”有很多詞曲的配合,效果都不錯,而原詩也滿富音樂的,適合譜曲,並把一個平常的事情(特技表演)講得滿有哲理的。“蒹葭”有種水光粼粼的感覺,但是假如本曲不是完全無調性,用更多德布西式的和聲,我會更喜歡,另外也希望三段的處理可以對比較大。潘皇龍把一些諺語譜曲,我不清楚用意,可是如果在短短的幾句話中要把諺語的意境表現出來並不太可能,句子與句子之間也沒有敘事的關聯。
我跟強者我同學張鴻文講我以上看法,結果才發現那些作曲家好幾個就坐在我們正前面的位子,一定都聽到了....>__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