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賦別曲
Sep. 16, 2009
[July 16, 2015注: 我覺得這篇文章滿多內容當初可能是抄書本的導言的。]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吳美真(譯)。賦別曲(The Farewell Waltz / Czech: Valčík na rozloučenou)。台北: 皇冠,2000。
筆者常聽到昆德拉的大名,就借了這本篇幅短小,情節曲折,發人深省的中篇小說。裡面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價值問題,和巧妙的諷刺,最主要是愛情/婚姻/生育的相關議題,和共產社會下的人情描寫。
這個溫泉小鎮裡,也許在197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在共產社會的一連串動盪之下,尤其是1968年才發生過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運動,人人都互相猜忌。奧嘉(Olga)的父親以前就曾背叛亞庫(Jakub),雖然亞庫仍用心地撫養奧嘉長大。亞庫憎惡這個國家,痛恨其他的人,想快快離開這兒。他甚至還跟史克雷塔(Skreta)醫生拿了一顆生物鹼,準備不得已時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至少死亡還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他偶然地他把毒藥放到露西娜(Ruzena)的藥瓶裡。之後亞庫想告訴她這是毒藥,卻猶豫不決。隔天他知道露西娜還活著,就以為毒藥是假的,是醫生騙他的,便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了。結果露西娜下午就死了,而亞庫已離開小鎮,一點也不知道這事。法蘭蒂賽克(Frantisek)還以為是因為自己不斷糾纏露西娜,她才會自殺,於是他承受著莫大的痛苦,還被當成殺人犯。
故事中人物常處在一種荒謬的境地中。為什麼遲遲不警告露西娜那是毒藥? 這樣不是無意識的做出謀殺的行為嗎? 他沒有任何充分的理由,又毫不自知的犯下罪行。
克里瑪(Klima)自認為很愛妻子卡蜜拉(Kamila),卻一次次對她不忠,這是為什麼? 是藉由每次背叛之後的罪惡感來證明自己還愛她嗎? 還是他的心中只有卡蜜拉,所以把其他女人都看做妓女一般玩弄?
露西娜的處境也是很可笑的。法蘭蒂賽克迷戀著她,她卻不把他放在眼裡。可是她也不真正愛克里瑪——也許她也不完全確定自己是否愛他——只是把克里瑪當作一個遙遠的夢來追求,想要實現一種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克里瑪對露西娜一點也沒興趣,他心裡只有卡蜜拉。克里瑪處心積慮叫露西娜墮胎,甚至不惜保證以後和她一起生活,還直說他很愛她等等。露西娜想留下小孩,但她只是藉腹中胎兒當成一個籌碼罷了。但帶給克里瑪這麼大麻煩的胎兒,可能根本就是法蘭蒂塞克的。
而卡蜜拉早已不愛克里瑪。她因病不能出門,所以不能見到克里瑪以外的其他男人,於是她扭曲的心理永遠只剩下一種基於占有慾的嫉妒。可是,她又從來沒見到過克里瑪的情人,就連露西娜在她的眼前出現,別人嘲笑露西娜和克里瑪的緋聞,她都以為只是鬧著玩。
還有史克雷塔醫生竟然用自己的精子注入不孕婦女的子宮,於是鎮上許多父母悉心撫養的孩子,都不是他們親生的,而是史克雷塔的。這些父母知道了以後,還會繼續養小孩嗎?
“第四天”的晚上是最妙的部分。在旅館裡三間相鄰的房間,同時有三組人都在翻雲覆雨。克里瑪不得不和妻子做愛,以證明他還愛她。卡蜜拉也只想讓丈夫受罪,從他的舉止看出他的不忠。奧嘉勾引亞庫,也許是想證明自己已長大,或只是玩玩而已;但亞庫對奧嘉的感情,只是如父親對女兒一般,一點也不想和她有性關係,又怕傷了奧嘉的心,只能喝下“這杯苦酒”,又對自己的生理慾望感到羞愧。露西娜和伯利夫(Bertlef)大概是最快樂的: 雖然露西娜才第一天看到他,兩人就一見如故。但伯利夫已是垂暮之年,而露西娜隔天將會死去!
不過封面上寫著根據法文版全新翻譯,譯者卻是美國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班畢業,書中人物發音都是英語化的,所附名詞也全是英文,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總之這本書真的很妙,建議大家去體會一下昆德拉的文字。若能多思考一些其中的哲學問題,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