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多佛海灘
May 10, 2013
因為每個星期五我的課表上,五六節後到晚上台大合唱團練唱,有令人遺憾的兩節空堂,我查了下台大課程網,於是不時會去旁聽“英詩選讀”。今天教授講到Dover Beach (by M. Arnold),提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社會思想有很大變化,“像是物理上有測不準原理,數學上有個哥....”
我不禁竊喜,第一次有我可以回答的問題!! 就舉手說: “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是在1930年代被哥德爾提出,當時的數學家想整合各個領域的數學,構造公理系統,就是接受一些穩固的基礎,希望用邏輯推導能建立一座大廈。他們希望公理能推導出一切關心的結果,稱為完備性。公理不能有矛盾,稱為一致性。可是哥德爾證明,在滿足某些假設下的系統,就算公理再多,還是至少有個命題,是真的但無法判定真假。而且為了證明一致性,必須訴諸系統以外的結果,其可靠性又更不確定了。”
這時教室一片靜默;老師說,“嗯,聽得不是很懂。” (我覺得我很努力講得盡量白話啦) “那測不准原理呢?” 教授又問,“是Heisenberg提出的對吧?”
“對。”我說,“他是說,粒子的位置跟動量不可能同時很確定。就是說,量子力學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如果我們精確的量到他的位置,他的速度之標準差就會很大。反過來也是。簡單的說,sigma x乘以sigma p大於等於h bar over two….”
教授打斷說,“等等,你再講下去我就要跳樓了! 我當年乙組幾乎滿分,可是甲組就....”然後大家都笑了。
不,我還沒機會糾正教授對於波粒二項性的看法,他說“物質一直切到最小,粒子就不見了,剩下波跟能量。” 我決定了,為了不讓在座的外文系同學會對量子力學有錯誤的認知,我要找個機會告訴他們,那只是因為我們用波函數的平方代表機率密度,但是在古典力學用波包近似。我還在想怎麼說明就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