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霞裡的大笨鐘——英格蘭遊記(六)[西敏寺,國家畫廊](of Aug. 28 Fri.)
[開場白] 在寫這些(並同步發表到臉書上以饗廣大粉絲)的時候,我們已經快到溫特密爾(Windermere)了。午夜左右我在打字的時候,常常已經昏了。最近都在搭車,寫遊記,搭車,走路....雖然滿充實的,有時候我覺得好累喔,好想回家休息。
[西敏寺] 八月二十八日,看完國會大廈,當然要去一旁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或精確一點,威斯敏斯特隱修院。滿滿的都是飛扶壁和小尖塔,它帶著更濃厚的哥德風味。從十二世紀到現在的石磚有的發黑,有的還潔白,滿多都裂了。建成後一度是座堂(cathedral),後來亨利八世改教以後就不是了,反倒成了神學學者中心。
一進去我先被嚇到的是精雕細琢的等身石像(effigy),數量驚人,每一個都栩栩如生啊。墓誌銘若非拉丁文,就是老舊拼寫的英文:“i”,“j”和“y”還是異體字,“u”和“v”也通同,很多名詞字尾還有一個“e”。入土的頭銜不外乎隱修院長(dean),大將(general),中校(lieutenant colonel),騎士(knight)或伯爵(earl),真是來頭不小,我膝蓋都軟了。
令我驚訝的是牛頓(Newton)的名字,這時猛然想起他也葬在西敏寺。這位科學家的塑像和旁人大異其趣: 可愛的小天使們拿著望遠鏡,另一個拿“原理”(Principia)的書頁,上面的圖形與輔助線還清清楚楚,碑上則有一個天平,秤起了行星。我問了披教袍的管理員,克爾文(Lord Kelvin)和拉塞福(Rutherford)在哪,他很興奮地指出。但我沒有找到湯木生(J.J. Thompson)。
再深入中殿(nave)是唱詩班的站台(quire)。我想像多少年來僧侶站在擁擠的小紅檯燈(那時候是蠟燭吧)之下打開譜本,唱著綿延不絕的素歌(plainsong)。後面的金光閃閃的祭壇(altar),曾舉行過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戴冠禮(coronation),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的葬禮。八角形,挑高的僧團室(Chapter house)是僧侶與議會會面的地方....我猜應該有不少會要安排吧?
有趣的是詩人園地(poet’s corner): 丁尼生(Tennyson),艾略特(T.S. Eliot),拜倫(Lord Byron),這裡這些外文系熟悉的名字都有一席之地。韓德爾(Handel)孤零零的跟作家為伍。莎士比亞(Shakespeare)其實葬在家鄉(Stratford-upon-Avon),這下子後人也讓他來這沾光。柯律支(Coleridge)和彭斯(Burns)還有預定到胸像的位置,不巧濟慈(Keats)和雪萊(Shelley)只剩下一個小石牌的空位的份了。
好幾個副後殿(apsidiole)把後殿(apse)的半圓形周長都蓋滿了,現在長得跟蜂巢一樣。中殿也延伸出許多小禮拜堂(side chapel)。這些都是某個王專用的崇拜處。也葬在這裡的亨利三世(Henry III),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和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都有自己的棺。大家都想在這個靈骨塔找個石碑或胸像的位置。連克倫威爾(Cromwell)都想辦法葬在這裡,當然我是說在他遺體被挖出來砍頭以前啦。甚至連小壁龕都是滿滿的盾形族徽和紀念題字。
[白廳附近] 下午的太陽最烈的時候,就算有閃光燈,背光的相片都是黑的。藝人吹著蘇格蘭風笛,車頂露天的市區觀光車遊覽車一排排穿過。相當於倫敦的博愛特區——白廳(Whitehall),有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女王會議中心(Conference Centre),首相辦公室(Cabinet Office),都長得很像就是了——假石拱,拼裝的石柱,高不可攀的大門。
二戰軍人的紀念碑(the Cenotaph)前面大概始終有鮮花,廓爾喀(Gurkha)傭兵雕像拿著尖刀,而扭曲癱軟的女套裝浮雕則紀念為二戰服務的女性。我想起海德公園角(Hyde Park corner)的威靈頓紀念碑,和一個個軍團的名字。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上有納爾遜的紀念碑。納爾遜(Nelson)的特拉法加之役也是聯合王國稱霸海權的關鍵之役。納爾遜坐在高聳的柱子上....其實我看不到他,總之那裡眺望倫敦景致一定很好。
[戰後的英國] 聯合王國稱霸海權以後,路線就一直是,賣武器與必需品給歐洲,並維持他們的均勢,然後專心經營殖民地。不過一次大戰時英國把公債都花掉了,反而還跟美國舉債。而德國納粹上台以後又毀棄凡爾賽條約,一大筆賠償也勾銷,英國簡直崩潰。這時,不管歐洲死活,而姑息德國的政策,是大戰原因之一。戰後列強在日德的勢力重分配,亞非殖民地的人民自決,使大英帝國所剩無幾。印度成為自治領,愛爾蘭簽訂民主憲法,非洲也都獨立了。以往產業鏈都靠殖民地,現在本土工業呈現沒落。英國商品失去市場,始終越來越不景氣....我的觀察啦。
[廣場附近] 廣場上很有喜感的黑人女傳教士用大聲公演講。地上畫曼陀羅的街頭藝人把地磚圍起來不讓你走。不遠處查令十字車站(Charing Cross stn.)旁的市集與餐廳街的人潮洶湧。車站門口的黑死病紀念碑緊鄰墨西哥捲餅攤,那兒我們買了捲餅。(除了這個,晚上我們只有吃王十字車站的泰國素食咖哩店“Leon”的餐盒。)
[國家藝廊] 現在六點多了,小編還是臨時起意去廣場旁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看看。這邊真的非常大呀,有無數的古典油畫。這裡免票入場,而我租了語音導覽,我爸則覺得自己看就好。一開始我實在覺得這些油畫看起來都一樣,就都很漂亮啊! 後來我就同步口譯耳機給爸爸聽。聽了這麼多導覽,我有越來越聽得懂英式英文了。花了兩個小時,閉館前我把簡介單上勾的名畫看過和聽過才四分之一,不過反正今天藝廊工作人員大罷工(industrial action),很多房間也沒開。
有時候講評人把一個東西講得很神,這邊綠樹象徵新生啊,這個對角線的聖光使畫面均衡,這串葡萄象徵耶穌的血。可是有時候又很毒舌,說這個後面的臉的比例太大,這個肖像筆觸太粗,這個不能畫出此人個性,袍子的打光有矛盾,牧羊人應該不是黃昏出門而是早上,那隻馬這麼差應該是工作室徒弟畫的....要是把整館的導覽都聽完,我應該也有機會冒充資深媒體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