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霞裡的大笨鐘——英格蘭遊記(五)[國會大廈](Aug. 28 Fri.)
[寫景] 八月二十八日是大晴天,一直到觀光客發現國會大廈要18鎊,而西敏寺要20鎊為止。克倫威爾嚴峻的面容瞪著觀光客,後面的石柱被塵霾燻了三百年。哥德(Gothic)的拱肋向上伸展,好像聖人們都要伸長了脖子進入觀光客的照片。大笨鐘(Big Ben)每一刻鐘都會響,肉眼就能發現鐘面指針在動呀。
[國會大廈] 進入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前要先安檢。我爸帶了瑞士刀,主動告知,就被叫過去特別關心了。一進去的西敏廳(Hall of Westminster),有著鹿,獅或鷹的柱頭,彩色玻璃窗,是九百多年前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rer)兒子蓋的。精良的大型木拱令今日建築師慚愧。這大廳是原先開議會的地方,也是宴會大廳,以及會晤名人的地方,最近的例子包括翁山蘇姬和歐巴馬。一戰戰死的議員紀念牌,查理士一世(Charles I)的和蘇格蘭起事William Wallace的審判紀念牌。
中間的圓廳(central lobby),有不上釉的彩瓦(encaustic tiles),是各色的黏土合成,無數貴族的胸章裝飾了大玻璃窗,抬頭一看才注意到幾百個小壁龕都有石像。
Stephen Hall是上院的貴族喬事情的地方,結果因為空氣太差,甚至成為第一個禁菸的場所。
上院還有自己的畫廊。滑鐵盧之役的威靈頓,穿著有點害羞的緊身褲。亨利八世的畫不巧就在被他處死的安·博林(Ann Boleyn)的畫的隔壁。開個會也要在這麼豪華的地方啊!
[上院會議廳] 然後就是上院會議廳(Lords’ Chamber)。除了貴族外,從前會請主教,貴族和各領域專家過來的地方,現在上議院已經無實權了。紅色沙發上有電視,橡木馬頭飾緊接著垂釣的麥克風,鍍金壁爐旁邊是金屬暖氣孔,有點違和。三個金閃閃的寶座,坐著國王/女王,王后/王夫(consort),和威爾斯親王(Prince of Wales)。
往下議院走,廳堂裡面是查理士一世的下葬,清教徒赴倫敦協助戰爭,和軍隊立軍旗(standard),到牛津大學請學生宣示忠誠的想像圖,可見他們滿重視清教徒革命(the Puritan Revolution)的歷史。因為切身相關,也難怪囉。紀念品店裡有許多大憲章(Magna Carta)的衍生商品,顯然這又是另一樣英國人的驕傲了。
走廊裡兩三張綠色的椅子靠著上好的木桌,旁邊是各種成文法(statutes/acts),法案(measures),公約書(instrument from treaties)。一張漂亮的海景是邱吉爾(Sir Churchill)畫的,真是神人啊。廳裏有勞合·喬治(Lloyd George),柴契爾(Thatcher),邱吉爾,還有我不認識(但英國人覺得我應該認識就沒有寫名字)的雕像。
[下院會議廳] 按照語音導覽遵行方向,這間(絲毫沒有更大)就是下院會議廳(Commons’ Chamber)。六百多個下議員(member of parliament)要坐這裡,也太擠了吧! 連桌子都沒有,要怎麼放筆電! 沒有插頭,也沒辦法充手機電源啊,他們不知道柯文哲都用Line辦公嗎! 不要笑啊,雖然現在不是會期,可是這裡每年真的開九個月的會欸!
這裏的雕梁畫棟和上議院會議廳一樣精細,如果是在台灣會不會被民進黨立委把東西都弄壞呢? 首相(prime minister),反對黨魁(opposition),和反對黨魁或是內定首相(shadow cabinet)都坐在中間椅子。投票時到贊成間(aye lobby)或反對間(no lobby),會有計票員(teller,見德zahlen:算)來計票。下議員會在附近小酒館討論,那兒都有鈴鐺,響的時候要趕快回去投票,逾時大門會關。
[光榮革命前後歷史] 權利請願(Petition of Right),清教徒革命,共和(Commonwealth)時期,王政復辟(Restoration),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前後的歷史相當複雜。
查理士一世在長老宗為主的蘇格蘭強行推動聖公宗,引起清教徒不滿。他又為籌措軍費而鎮壓蘇格蘭,以修理船舶為藉口課徵大量船稅(ship money),於是下院通過權利請願,英王仍不聽,最終被議會處刑。
現在換克倫威爾上台,卻又為征伐愛爾蘭,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實施軍事戒嚴,引起不滿。長期戰爭又有許多困擾,喪失土地的農民,遭強徵重稅的手工業卻相繼造反。最後長老宗伺機擁立王政復辟。
復辟的查理士二世又支持羅馬公教,為了抗荷而親法,迫害新教。內憂外患之下,議會迎回Orange親王威廉(William)為王,而通過權利宣言(簡稱1689 Bill of Rights),確立一連串國民自由,限制了國王的權力。
[革命的社經原因] 為什麼光榮革命發生在英格蘭王國? 有幾個因緣際會之下的主軸。英格蘭宗教依然複雜,清教主義又興起,而國王每次換人當,就以宗教為藉口打擊異己。此外出賣專賣權和發行公債,使中小企業發展不均,貧富差距大。使王權不致過大的原因是,英格蘭,身為海權國家,並沒有嚴整的常備軍。
而打仗最需要的是錢,這又需要議會同意。封建時代國王自然有徵稅權,但士紳勃興之後,就以歲收來牽制國王。早在打蘇格蘭時,愛德華一世(Edward I),為籌措軍費,已開始召集中產階級與貴族。現在英格蘭王國邁入國際舞台,戰費成指數增長,於是把握財源的議會吸收了各方的合縱連橫,成為政治籌碼。
懶人包就是,什麼事情說到底都是一個錢啊! 國王打仗要錢啊,才跟小開徵稅,可是小開經營企業也要錢啊,就打國王啦! 圓顱黨(Roundheads)和騎士黨(Cavaliers),或輝格黨(Whigs)與托利黨(Tories),這些交鋒的歷史也是各種複雜。不過書上說,與其說他們是兩黨政治的雛形,不如說是利益交織下的烏合之眾。雖然如此,十七世紀的英國,在橫衝直撞之後,決定運用和平方式溝通的這種新思想,確實成為後世的楷模,以及民主的濫觴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