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代美學筆記#2
休姆談品味(上)
Sep. 26, 2013
[本專欄每週四刊登]

休姆(Hume)給出了品味五判准:

強烈的感受(strong sense)。然而過於極端的時候判斷會下降

精緻的(delicate sentiment 因為直接的感受太強烈,在評斷的時候要把某些感官排除。

練習(practice)。常常訓練,成為生活方式。

比較(comparison)。時常不同對象帶給我們的感受。

去除偏見(being cleared of all prejudice)。任何人做判斷時都有前見(pre-judgement),但是要意識到自己前見的存在,先予以排除——當然這不代表我們要當一張白紙。

在休姆的經驗主義版本,審美可以有客觀性,可以由證據去證明,這判斷又是根據一個合乎人性的標準。休姆舉了一個例子。有鑰匙掉到酒桶裡,讓一個人覺得喝起來有鐵鏽味的。大家都不相信他,最後把酒全部舀完時,果然發現了鑰匙。

這證據不是個人的經驗,而是文化的經驗,歷史的經驗。它根基於啟蒙時代的想法: 人類會越來越進步;各種知識終有一天會被理解,審美觀點會更接近人類的感情(passions)和動機。休姆是菁英主義,以及保守的自由主義。休姆的理論是相信普遍性的,是客觀主義的立場。

但是品味證據真的是客觀的嗎? 這證據常常不能被找到。聽眾抱怨演出沒有馬勒的精神,雖然樂團已經仔細照譜演奏。顯然藝術到一個程度後——你都沒有不準,沒有拖拍——就沒有客觀標準。因為品味不只是精確的感官,而是辨認作品的細微部分(subtle parts)——我們說演出有深度,只是一個比喻,卻沒有客觀的標準指出深度與否,而只能訴諸別人的同感。

而課本(Herwitz)也說,判斷只是展示(exemplify),而沒有給予事實(truth-giving)。它展示了一種聽,例如,的方式,把群體束縛(binds)在一起。而我們對人類經驗的瞭解知道,審美常常是折衝辨證的過程。的確,當一個人加入批評家的群體,他相信專家(master)的判斷力。然而新人的不同風格起初是少數,之後也可能被接受。二十世紀初的電影,本來鄙視學院,後來也被學院奉為圭臬。

也誠如康德說,主體性建立在客體之上,這是因為人有相同的認知結構。照他的說法,和休姆不同,客觀性就是主體與主體的相互關係(inter-subjectivity): 並沒有什麼才是對的,而是把它看做什麼(seeing as)的方式。[子宇注曰: 想想完形(Gestalt)轉換。]

p. s. 黃昱嘉竟然退選!! 你死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