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學筆記#6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
Oct. 31, 2013
[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說到這裡,其實要講到康德(Kant)的終極關懷;作者岔題介紹這個,比一般的美學又深了點。
話說,前兩批判把知識跟道德分裂成兩個的世界: 道德跟知識。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把它們整合起來了: 康德之後的德國觀念論者批評,前兩批判的兩個世界沒有交集,卻無不讚美第三批判。
知識的世界,或說是“理性”(reason)的世界,一部分建立在“現象”上;那是你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色,身,香,味,觸”。科學家活在現象世界: 你知道行星怎麼運轉,可是不知道“自由”這種東西,也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除了知識以外,你需要另外一種理性——信念。以前人把知識的範圍弄的太龐大,忽略了實賤是跟信仰有關的;這個信仰可以是宗教,也可能不是。怎麼說? 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是建立在“信”上面。你怎麼知道今天老師不會放你鴿子?我怎麼知道老婆不會戴綠帽?都要靠信念。這個信仰牽涉到物自身(things in themselves)。上帝跟靈魂這些都是不可知道的。
信念的特殊地位把人挺立出自然之外,站在一個崇高的視野(sublime vision);卻也因此讓康德哲學分成兩部分: 一個被因果關係決定,一個卻不是科學能研究的;信念的世界,物自身的世界。例如我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有些部分不是我能控制的。像你要把我殺了,我希望血不要流出來,是不可能的。可是也有不自然的部分: 中午看到同學的便當,我肚子好餓,人家跟我說: 嗟! 來食! 這時候我的實踐理性克服了我的自然,為了自尊就克制不去吃[眾笑]。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就像字面上說的,是在批判“純粹理性”,提醒大家有些事情需要實踐理性。道德世界是實賤的,是要邁開大步去做一件事。例如,我在當兵的時候,戴著鋼盔,站在太陽下面,看到野狗在前面跑來跑去,覺得他們好自由噢! 我好不自由噢! 可是按照康德的定義,野狗才是不自由的: 因為我有實賤理性,他們卻是受到獸性的支配。
至於《判斷力批判》又跨出一步。我們的品味判斷,康德說,其實是在判斷我們自己的某一個面向: 受質(substrate),這個字很難解釋,或說我們對自己思想的瞭解,或說自己的品味,就類似共同分享的靈魂,也可理解成物自身。為什麼可以跟他人分享? 因為是所有人共同具有的人性,或康德乾脆叫作“靈魂”——那使得人之所以為人。現代人相信人沒有靈魂,是腦部神經運動,可是康德那時候認為這不是科學可以研究的。
可是要怎麼省視自己的靈魂? 康德說,靈魂是崇高的(sublime)——是廣闊無垠,一望無際,不是由感官認知的。所以我們要透過表徵(representation),也就是藝術,來認識它。宗教儀式也用以表現靈魂,是另外一個出路——這方面宗教和藝術不無類似。
所以在審美的時候,你知道大家都有同樣的欣賞能力,因此體會到大家都是自由的,這點使人異於禽獸。你感覺到是人性的一份子,有惺惺相惜的感覺,並產生一種尊重。這樣子審美就連結了知識跟道德。
康德的哲學是一個世俗的宗教版本,相信人類最終是一體的,這整體構成一個人類的社會,在此基礎上把大家緊密地綁在一起。所以席勒(Schiller)的〈快樂頌〉(Ode of Joy)其實是有濃濃的康德美學在裡面: 像是歌詞說道,因為人類的共同性讓我們“成為一家”,而不是因為個人差異。
康德認為道德與此類似。康德的道德觀是建立在黃金律(the golden rule)之上: 你希望別人對你做什麼,你就要對別人作什麼(Do unto others as others would do unto you.)。被動的講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宇注曰: 當然仔細看還是有些差別]。你現在要是擺出有點為難的樣子,卻又出於義務做你該做的事,這才是道德。另一方面假如你看到小孩沒飯吃,僅僅出自惻隱之心施捨,這樣不是道德。
此外所以你的行為要有可普遍性(universatility)。像你不希望大家偷竊,大家也不偷竊,可是你偷竊,就是不道德。可是大家在玩開心農場,互相偷菜,也允許他人偷菜,就沒有不道德。又如,大家賣大豆油,你賣的是大統油(最近人心惶惶),你就不具有可普遍性。
就可普遍這點,他又說,要把人當目標看待,不能當作工具。你和人相處是不是別有用心? 這樣的話你就是把對方當成工具,在利用人。康德認為也是等價的表述方式。[子宇注曰: 但滿多學者認為其實不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