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霞裡的大笨鐘——英格蘭遊記(十六)[約克大教堂](of Sep. 4 Fri. —— Cont.)

然而撇開這些,眼前的簡陋的石造小池,就像露營的孩子搭的一樣,卻又是兩千年前的事了。羅馬人很愛洗澡,都在澡堂說三道四。尚存的土耳其浴就是其遺風。(羅馬人甚至連廁所都一起....我想習慣了就好?)羅馬人把水引進來,在澡堂地下加熱。砍了很多附近的木頭來,難怪要選森林多的地方駐紮....我為那些老樹難過。不過盎格魯人沒有泡澡的習慣,羅馬教堂就被毀棄了,土石坍進昔日的溫泉池。

[不列顛南北發展] 其實當年愛爾蘭和蓋爾人(Gaels)先接受到基督教,水平高過好戰的盎格魯人。像拉丁字母拼寫的古英文就是愛爾蘭修士引入的,取代了如尼文(Runes)。不過,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英格蘭隔著一衣帶水就近接收羅馬文化。南方較接近羅馬的教會,和愛爾蘭的結合地方習俗的教會,衝突了滿久的。最後文化或武力上都征服了其他三個王國。

[不列顛政治史] 總而言之,羅馬人收編後,因為太遠了,也不時有起事,不久放棄此地,隨後西羅馬也陷落。各民族從寬廣的烏茲河口(那裡叫Humber)進來交鋒,自然成為船隊停泊處,久之就是重要貿易據點了,於是有許多侵略者都覬覦約克。盎格魯(Anglo)的北罕布王國(Northumbria)遷入此地,也不時有丹麥人(Danes) 和朱特人(Jutes)入侵。然後維京人(Vikings)控制了一百多年,才被盎格魯人的北罕布吞(Northumpton)王國納入。隨著英格蘭統一,不久諾曼人就登陸了。

[約克大教堂] 尖方塔從建築間冒出,那來自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或精確一點,約克聖彼得座堂。付了一人門票15鎊,起初我覺得,啊,又是一座教堂。不過進去看,真是壯觀啊,也整修得不錯。這裡是最初早至盎格魯人就蓋的,反覆因為戰火摧殘又重建,最後一次見證了十三世紀左右的哥德風格。一座真正的哥德教堂,我心想,每座拱門都是好幾個假拱疊起來的,柱子也被好幾個細柱圍繞,而每件雕刻上面都滿佈繁複的裝飾: 一片石葉子現在像花椰菜一樣,連小尖塔(pinnacle)也變成狼牙棒了。

高壇(chancel)是封起來的,但可以看到裡面正在準備等下崇拜活動(service)。一陣輕柔的管風琴打斷我的思緒。然後合唱團唱出文藝復興複音音樂;對位法的生命力在教堂裡繞樑不絕。抬頭一看,上面手握書卷的大鬍子聖人石像居高臨下。大寫雋刻的拉丁文,字體還帶著中世紀的木訥。柱子撐起高處的拱肋,那兒細密如葉脈的一大片彩色玻璃窗透出微微黃昏的太陽。連管風琴一根根管子都像一座神殿。鐘琴笨拙地用少數琴鍵奏出耳熟能詳的“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一陣安寧流瀉而出。

[君士坦丁稱帝] 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的銅像吸引我注意。好像把背後的教堂當背景似的,銅像才剛用力把劍折斷在地上,仰天,擺出不可一世的表情。原來當年,還是四帝共治(Tetrarchy)時期,君士坦丁在“東帝國”服務。此時他的父親,西帝國“凱薩”(Caecar),召他回不列顛協助作戰。雖然沒打贏,可是父親病故,他就在約克擁兵自重,僭稱“奧古斯都”(Augustus)了。在不列顛當地軍團的擁立下,東帝國不敢妄動。一查才知道這麼重要的歷史典故發生在約克啊!

偏西的太陽開始刺眼。我們經過了賣力刷琴的街頭藝人,約克美術館和旁邊斷垣,溫柔的烏茲河的支流,我們往車站的方向走,我一邊心想,河口那一方,群雄還在爭霸歐洲天下的時代。這些,直到幾小時前,我還一無所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ED314159 的頭像
    QED314159

    定理至此證畢。

    QED3141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